來源: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作者:原編 責任編輯:王佳昱 06/28/2021
【中國MBA教育網訊】2021年6月14日北京時間20:00-22:30,城市經濟學頂刊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聯合主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羅德曼商學院Nathaniel Baum-Snow教授線上作了題為 The Microgeography of Housing Supply 的學術報告。該報告是經濟學頂級期刊主編系列專題講座的第三場,由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主辦,愛思唯爾集團、香港大學工業及制造系統工程系和經管之家論壇協辦,通過ZOOM在線會議、嗶哩嗶哩、經管云課堂在線直播。會議由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劉淑利博士主持,特邀廈門大學王亞南經濟研究院傅十和教授、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谷一楨副教授為點評嘉賓。會議吸引了超過1100位觀眾在線參與。
Nathaniel Baum-Snow教授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城市和房地產經濟學、勞動經濟學和經濟地理,他目前的研究興趣包括美國和中國城市經濟活動空間組織變化的原因、大城市中工人工資更高、更分散的原因、以及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對城市發展和福利的影響。
在講座中,Nathaniel Baum-Snow教授指出,現有文獻中關于住房供給彈性的研究主要從全國范圍或大都市區域等宏觀層面展開評估;因為數據的局限,很少有研究考察住房供給彈性在城市內部的差異;此外,也鮮有研究把經濟生產的相關文獻和土地供給的相關文獻相聯系起來。講座中的研究則從微觀地理視角,即都市內部的街區層面(普查地塊,census tract),來量化估計住房供給彈性。該研究使用了306個美國城市街區的住房交易和人口普查數據,利用本地住房需求沖擊作為工具變量,解釋如何將住房供給分解為新增供給、更新供給等部分,以及城市內住房供給彈性如何隨著住房用地到市中心距離、可建設用地比例以及地形條件而變化。他們的研究發現,在2000年至2010年間,樓面面積供給彈性約為0.4,單位用地供給彈性約為0.3,土地開發供給彈性約為0.1;當其他條件不變時,住房供給彈性隨著所在地點到中央商務區距離的增加而增加。在各種不同假設下把街區層面的供給彈性加總,所得到的結果與Saiz(2010)對大都市層面的供給彈性估計相關但他們的估計值略小。該研究也豐富了與住宅生產函數相關的文獻,研究中設定了一個標準模型,其中住房服務供給彈性取決于地塊獲取成本(地塊選擇)和給定地塊大小的住房生產函數。現有文獻中的證據表明,住房生產函數接近于土地份額為0.2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數,這使得大約為4的邊際彈性估計結果更加合理化;該研究關于新建筑供應彈性的估計與現有文獻在量級上保持一致。
隨后,傅十和教授和谷一楨副教授分別對講座內容進行了點評。傅十和教授稱贊Nathaniel Baum-Snow教授的研究有很多創新,他將對住房供給彈性的研究從都市層面拓展到街區層面,采用了以結構模型為基礎的因果識別簡化式方法,同時對基于地方導向的政策(place-based policy)做了福利評估。傅十和教授指出,房產稅可能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可以進一步討論房產稅對當地住房供給彈性的影響;在街區層面上,由于鄰近地區住房之間的替代性較高,這對進行評估時解決空間相關性提出了要求。此外,可以進一步探討不對稱價格效應,例如對比研究人口正在流失的地帶與人口一直增長的地帶,考察住房價格在經濟繁榮期與蕭條期的變化帶來的影響。在異質性檢驗方面,可以單獨看看東西海岸線附近地區的住房供給如何隨到海岸線的距離而變化,因為全球氣候變暖和海平面上升給沿海房地產市場帶來了風險。
谷一楨副教授認為,Nathaniel Baum-Snow教授的研究非常出色,其中有兩點特別值得贊許。其一,研究進行了出色的大批量數據處理工作,使得住房供給彈性的細化分解分析成為可能,也使得在相當細化分解的水平上估計供給彈性成為可能。其二,研究使用一個基于模型的當地住房需求沖擊作為工具變量,令估計結果更加有說服力。谷一楨副教授指出,該研究所使用的工具變量或許可簡化以減少計算量,進一步討論生產滯后性等。此外,如果加入收入類型與住宅單位類型,該模型也可以用于評估其它研究問題如不平等性。谷一楨副教授還與Nathaniel Baum-Snow教授探討了中國的住房供給問題。
此次講座,城市經濟學領域專家Nathaniel Baum-Snow教授圍繞著“住房供給的微觀地理學”話題,對美國街區層面的住房供給彈性進入了深入的探討。Nathaniel Baum-Snow教授在系統深入地剖析問題的同時,又能深入淺出地引導聽眾得出結論,令參會者受益匪淺。兩位特邀點評人傅十和教授、谷一楨副教授則在總結這一前沿研究的內容與貢獻之后,分別給出可進一步細化的研究點及相關思路,為參會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層面與維度。與會嘉賓與參會人也在“問題與回答”環節進行了充分的交流。嚴謹的前沿研究、精準的同行點評、多維的參會互動,很好地為參加本次講座的全部人員提供了彼此學習與共同受益的機會。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MBA教育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MBA教育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本網不保證向用戶提供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該外部鏈接指向的不由本網實際控制的任何網頁上的內容,本網對其合法性亦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您的每一個有效信息都至關重要
服務熱線: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