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葉姿的成長環境中,不論是家庭生活還是家族企業,都充滿了“愛”和“家”的主題。刻進骨子里有愛的親情,讓這個年輕的創業者堅信:以“愛”為方向,企業與個人的成長都不會錯,而路上那些曲折也只算插曲,坦然接受并盡力改變就是了。
長江追夢人:葉姿
金融MBA 2018深圳班
簡愛家居集團 董事
簡艾生活 創始人
緣起,為更多家庭創造幸福
回國之前,葉姿已經靠自己打拼,戴上了別人眼中的諸多光環:
波士頓大學畢業,曾擔任該校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主席,合作管理超過100人的學生團隊。
2015年,大二的葉姿加入北美最大華人創業社交平臺——“燎原”的創始團隊,負責20多個州的市場拓展以及活動策劃。
次年她作為主力之一,參與主辦了中美投融資峰會暨初創展覽會,吸引100多位中美創投界嘉賓,200多個初創公司,到場共2000多人。
經過不懈努力,葉姿最終成長為北美市場VP。
面對自己親手爭取來的一切,這個95后的女生并沒有太多包袱,她更愿意從心出發。
“我本身就喜歡創造幸福、喜歡家居行業”,鄭重談論創業經的女主人,眼角眉梢跳出輕快的笑意,CEO葉姿秒變少女葉姿。她覺得,工作是個人興趣和機遇的契合,過去做的也都是喜歡和某個階段熱衷的事情,但最終發現家居才是發自內心喜歡做,并且想長期做下去的事。
很大程度上,簡艾生活是長期熱愛和靈感碰撞的產物。
在一個美好的家庭長大,葉姿很是熱愛生活,健身擼鐵、養狗逗貓、精致打扮都是日常。加之從小耳濡目染,看著媽媽一路創辦“簡愛家居”,引領當地家居環境新風尚,她對家居行業更是感情深厚,而開闊的海外視野又刺激了她和家人新的思考。
不論是出差,還是度假,一家人自然而然會關注到國外的家居行業,看到海外家居的商業展現,自然就會去映射國內家居行業和自己的家族企業。“我在美國生活七年,見到很多Home店,大件家居和小件家居相結合,環境體驗感很強”,葉姿說,雖然身不在家居行業,本能的關注促使她經常和父母討論,愈發感覺舊的家居賣場的模式,滿足不了目前消費者對于幸福生活的追求。彼時,簡艾生活雛形已現。
畢業后,簡艾生活的項目向葉姿拋出橄欖枝。平臺已有,虛位以待,葉姿攜著新鮮的視野和經驗,放下手頭的事就回國了,一方面做簡愛集團的事情,另一方面就著手籌備簡艾生活項目。
熱愛的驅使下,葉姿亦務實而理性。“個人不易造就品臺,但平臺很可能造就個人”,葉姿把選擇平臺作為職業生涯的重要部分。不管是簡愛集團的企業平臺,整個中國也是一個更好的平臺。國外的從業經歷讓她接觸到很多國內的創業團隊,并感受到國家這個大平臺對于商業、公司和個人的支持。
想到,不怕冒險努力做到
簡艾生活項目雖說是堅定的未來方向,但對葉姿和整個集團來說,都是一場冒險。
集團層面上,這個決定是“從消費者角度思考”的戰略轉型,而非“商業機遇思考”的普通轉型。企業創新需要多方面的思考,不僅要平穩維護原有的運作秩序,也需要跳出盒子來思考和嘗試,如何在二者之間需求平衡——簡愛家居這艘大船需要審慎思考,最終平穩駛上新航道。
個人層面,葉姿本身也是背負了很多標簽,最典型的就是——“二代”。對這個某種程度帶著貶義色彩的詞匯,葉姿的理解自然、客觀。“二代這個詞本身就是挑戰,它與傳承和創新都有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同樣也要承擔巨人的包袱和責任。”
挑戰如斯,這條路卻非走不可。
對此,高起點的葉姿分外冷靜:從前的家居賣場做的是租賃模式,左手消費者,右手品牌和企業,對于這兩者來說,賣場的價值越來越弱。一則大品牌自身的流量越來越強,小品牌產品不符合消費者需求,即便目前有一定的引流能力和地推效果,但那也不是未來的方向。她認為,未來對于產品、消費者、銷售方和銷售場景的把控都很重要,所以簡艾生活是誕生也是必然。
然而,興趣與事業、想到和做到都有距離,葉姿正在跨越。
接受自己和所處的環境,善用現有資源,葉姿有著超越年齡的豁達與務實。作為一個獨立運作的新項目,簡艾生活是借助了簡愛家居的行業資源和流量資源,前者側重于大件家居,簡愛生活館更聚焦小的家居飾品,兩者互補,相得益彰。
隨著項目籌備的順利推進,葉姿對簡艾生活的定位愈發清晰。與宜家、無印良品等家居體驗賣場不同,簡艾生活推崇“小家大世界”的理念。葉姿希望用戶不要因為家里的空間、收入等問題,降低對幸福的想象力,而是在生活的茍且中找尋詩與遠方。基于此定位,簡艾生活采用“全球采集”買手模式,每兩三周就有新品入店,讓消費循環加快。“我們希望每一個年輕人,每一個喜歡生活和追求生活的人,都在我們的產品里能發現熱情和激情,去尋找更好的生活方式。”
歸來,積淀遭遇現實
對于胸中早有丘壑的家居行業,商業本身的定位和運作模式對于葉姿來說,不算困難。但作為一個新的創業者,她最大的困惑來源于“人”。
過去,在崇尚個人獨立色彩的美國成長,葉姿的經歷又集中在創業公司和互聯網公司,這些地方最提倡“增長優先”,葉姿坦言,對于人員和內部的管理經驗——她是缺失的。在她的理念中,目標一致,大家應該會一起做事。葉姿剖析自己,和剛回國的生活和大部分海歸“二代”一樣,此前是商業思維主導,更集中在目標和事情本身:如何爭取商機機會掙錢。
但作為“二代”,這個群體有天然優勢,他們看得到企業的存在。“企業與商業的不同在于,前者更在乎基業長青,企業文化在,文化管理系統、人員系統都在就不怕,商業和品牌皆可替換。”以此為基礎,二代們能夠從剛回來的血氣方剛中冷靜下來,用系統、長遠的思維看待企業,管理必然要被重視起來。
第一年遭遇的困境和天然的企業感,讓葉姿很快看到現實問題:“放養”的管理方式不行,經驗和能力、創意的碰撞,新老員工的矛盾……所有管理的不善都成掣肘,拖延著簡艾生活發展的規劃和步驟。
“這確實踩到了一個坑。”
如何從坑里爬出來,是她這個創業者長必須要做的事情——但首先,她要先接受自己。葉姿做事踏實利落,自我要求嚴格:沒有午休趕工作,每天固定時段,雷打不動去健身。對別人包括員工,她卻很溫和,溝通多以商量的口吻進行,“板著臉很嚴厲,讓所有人都是因為怕我才做事情,這一點我做不到。”
但這個世界沒有那么多非此即彼的對立,順應現實并在可接受范圍內努力,這是葉姿的成長態度。于是,在目標、績效、職位等級分化方面發力,她帶領團隊制定出規范的規章制度,激發員工對于利益、自我實現的本能驅動力。對于看重的人才,葉姿還是把理解放在首位,但一些不可撼動的,比如deadline等是紅線,不可觸碰。
“如果必須有一個嚴厲督促的人,也可以找別人來唱這個黑臉嗎,我唱紅臉就好。”皮一下,這個團隊長很可愛。
親情,成為你、理解你
同步事業發展,葉姿在家庭情感上也受到啟發成長。
當年,14歲的葉姿被父母送到美國,沒有陪讀照顧,在一般孩子叛逆的青春期,她開啟獨立自主的海外生活。其實,父母早就在籌劃葉姿出國留學之事,所以她最初認為這就是父母教育規劃中的一步,自己也就順其自然走出去。真正出國,葉姿才發現,父母更想給她空間,讓她發現更好的自己——“看過大千世界、貧富文化差異,更明白自己能做什么,更能找到自己的價值。”不論是選擇學校、專業,還是大學期間加入創業團隊,父母都沒有干預,而是隱藏擔心,放手讓葉姿去面對他們也保證不了的風險。
長達7年的海外生活,父母和孩子都相對獨立,各自經營工作、生活,關系也相對單純,只有愛與被愛。回國后,工作把他們綁在了一起,相互關系是親人也是戰友,突然改變的角色逼迫雙方直面矛盾。
問題源于“雙標”。葉姿說,工作中她也希望只做上下級、戰友,客觀公正,面對投資機會、管理方式等,就事論事。但心底仍然抹不掉子女的身份,希望父母能呵護自己。父母也是一樣,想她把事情做好,又怕她失態、踩坑。平衡點很難找,葉姿覺得主要還是有同理心,理解對方為什么要這么做。她很清醒地看到,這個問題將長期存在。
“爭執一直會發生,但我們是一家人,任何觀點的爭執都有結束的時候,親情和信任依舊存在。”不會也不用解決,爭執也會督促對方成長,困難存在但仍可享受。還是一以貫之的成長態度,接受、享受現實,在可以改進的地方努力。
創業逐步深入,葉姿慢慢成為父母的角色,扛起一個企業的責任,才對父母有了真正的理解進而產生敬畏。之前在美國,她偏向單純做項目和商機,企業需要系統的全局思維和長遠規劃。針對單個事情、管理方式吵完架,冷靜下來,葉姿更體恤到父母的不易,也更敬畏他們的眼光和智慧。
親情和理解使得傳承成為可能。葉姿認為,家族企業背后是家人,正是因為有家庭紐帶關系的存在,企業文化才能更好地傳承下去,而不只是把商業延續下去,不會為某個商機浮躁,而是在文化引領下創造基業長青。
江湖,直面高手論劍修道
簡艾生活的創業歷程讓葉姿快速成長,也讓她覺得自己過去的專業和經驗不足以面對未來的風險和挑戰,學習必不可少。從全美三大私立名校之一——波士頓大學畢業,葉姿對教育平臺的品質也有較高的要求。最終,她選擇長江商學院,“作為中國商學院的代名詞,它一定在教育、師資、管理上有自己的優勢。”
同時,葉姿鎖定了長江金融MBA的課程。對于一個企業家,特別是偏實業的企業家來說,金融思維相對較弱,而利用好金融工具,對于現代企業來說又是很重要的事情。“長江商學院的課程體系本身很規范,師資教育也很認真,收獲到專業思維不是件難事。”
更難能可貴的是,傳說中長江商學院獨有的“江湖氣息”。同學都是來自各個行業的高手,相互切磋、高手過招是常有之事。來自一線的交流給葉姿帶來許多驚喜,“花幾分鐘,就學習別人在一個行業積累了三四年的知識。”
在創業期間,葉姿感覺自己的大局觀有待擴展,要抬頭仰望星空,考慮企業未來之路。經過接近一年的學習,葉姿學到怎樣看懂政治、經濟的風向,怎樣去理解企業運作。較之以前的埋頭做事,她發現做商業更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方方面面都要考慮到。“一個好的企業至少應該放眼10年以后”。
當然,更最大的收獲來源于心態的修煉,葉姿用一個更直白的詞,叫“看開”。
案例分析學習,同學分享豐富經歷,這一切減緩了她的焦慮,讓她更從容面對企業經營:問題雖多,也只能冷靜下來,抓核心、放寬心,有些問題本身就急不來;在此基礎上,研究事情的邏輯和順序,看看能不能把第一重要的事解決了,同時也搞定排序第二第三的事情。”精英匯聚的課堂,讓葉姿看到別人的曾經,自己的未來。心態更從容,信念長遠而堅定,道的層面來一次升華,再慢慢打磨經營之術。
與此相反,一個項目創造的利潤神話,動輒多少萬億的故事受到媒體廣泛傳播,卻鮮有思考,快餐商業模式對市場的客觀作用到底有多大。“任何一個行業都有深厚的底蘊,真正理解行業,才能把每一個戰略分步驟,執行下去。”
雖然簡艾生活不缺乏具體的目標——譬如年營業額利潤、3年50店之類,但葉姿心里更清楚,自己堅持要做的是,讓家居行業為更多人創造美好、有愛的生活。中國城鎮化的腳步和小件家居的市場潛力讓葉姿信心堅定,對家居的熱愛讓她執著。
“我們的路會很長,設計、市場、供給側教育的挑戰會越來越多,而最大的挑戰是,要帶動更多人相信并做成這些事。首要的,是我堅信,并會一直走下去。”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MBA教育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MBA教育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本網不保證向用戶提供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該外部鏈接指向的不由本網實際控制的任何網頁上的內容,本網對其合法性亦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您的每一個有效信息都至關重要
服務熱線: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