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MBA教育網訊】2019年7月6日,北京郵電大學首屆“新興信息科技與管理創新國際研討會”在西土城校區經管樓成功舉辦。本次研討會由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主辦,以“科技新機遇&管理新視角”為主題,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從不同的學科視角和不同的管理應用領域出發,深入探討新興信息科技帶來的管理理念創新、管理對象創新、管理模式創新、管理手段創新和管理動能創新。本次會議由大會主席、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執行院長王歡教授主持。
會議現場
出席會議的主要領導與嘉賓有:北京郵電大學校長喬建永,國際交流與合作處處長、港澳臺辦主任景曉軍,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賈慶軒,財務處處長傅四保;經濟管理學院黨委書記胡啟鑌,副書記宋娟,副院長閆強,副院長何瑛,副院長馬曉飛;信息安全管理標準國際知名專家Edward Humphreys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院長毛基業教授,丹麥哥本哈根商學院Torkil Clemmensen教授,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環境與信息研究學院、媒體與治理研究生院Yasushi Kiyoki教授,英國雷丁大學哈雷商學院Yipeng Liu教授,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卡爾森管理學院Jason Chan副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Junhong Chu副教授,倫敦瑪麗女王大學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學院George Fazekas副教授,葡萄牙科學與技術基金會信息社會部主任Ana Cristina Neves女士,德國Tianma Consulting技術、科學和教育國際聯絡官Christiane Isenberg女士等。
北京郵電大學校長喬建永致辭
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執行院長王歡主持開幕式
會議伊始,北京郵電大學校長喬建永對各位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并發表致辭。喬校長指出,本次研討會是北京郵電大學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新階段召開的一次具有影響力的學術會議。北京郵電大學是一所具有信息通訊特色的研究型大學,建校60多年來,一直把信息通訊領域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作為核心使命,為信息通訊的人才培養和科技進步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當下跨學科、跨領域的學術研究已經成為常態,如何整合各種學術資源、取得豐富的學術成果,是此次研討會的初衷。信息技術與管理創新的深度融合,將有效助力經濟社會高水平、高質量發展,信息技術將成為實現管理現代化的加速器。
面對未來,面對當下,機遇與挑戰并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孕育興起,重大科技創新正在引領社會產生新的變革。喬校長表示,信息科技的大發展所帶來的生活便利、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改變、交互關系手段的改變,僅僅是表面現象,未來改變的將是思想觀念、思維模式。面向未來的高等教育一定是大邏輯思維指導下的高等教育。
隨后國內外學者進行了精彩紛呈的學術報告,從不同的學科視角和管理應用領域出發,深入探討新興信息科技帶來的管理創新。
學術報告的上半場由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閆強教授主持。
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閆強主持上半場主題演講
信息安全管理標準國際知名專家Edward Humphreys教授
信息安全管理標準國際知名專家Edward Humphreys教授發表題為“新技術,互聯網治理和網絡安全”的主題演講,重點介紹了網絡安全及網絡安全與創新技術之間的關系。Edward Humphreys教授表示,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現代社會已成為數字化的社會。信息技術為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法律、倫理、道德、安全和隱私等方面的問題也在不斷頻發。Edward Humphreys教授認為,要達到信息技術可持續發展和使用,需要將國際關系納入到考量范圍之內,來保證網絡空間的安全利用。要統一國際治理標準和治理原則,要有技術和管理方面的標準,加強創新技術的監管和治理。
丹麥哥本哈根商學院數字化系教授Torkil Clemmensen
丹麥哥本哈根商學院數字化系教授Torkil Clemmensen以“現代工作生活中的數字化轉型與壓力”為題發表演講,重點闡述數字化轉型及其對現代工作生活的影響。Torkil Clemmensen教授表示,信息技術的發展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高效,數據化轉型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交流方式與生活方式,數字化的轉型也影響著邊緣區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人機互動無處不在,給人類生活帶來更多新機遇的同時,也會對人們生活的可持續性產生影響。Torkil Clemmensen教授認為,技術設計過程不僅要考慮技術問題,更要與終端客戶的需求進行完美契合,確保數字化的技術給人們帶來可持續的未來。
學術報告的下半場由馬薩諸塞大學安姆斯特分校Thomas Brashear教授主持。
馬薩諸塞大學安姆斯特分校Thomas Brashear教授主持下半場主題演講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環境與信息研究學院、媒體與治理研究生院教授Yasushi Kiyoki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環境與信息研究學院、媒體與治理研究生院教授Yasushi Kiyoki發表“‘具有語義計算的多維世界地圖系統’——全球知識共享、整合、分析和可視化”的主題演講,詳細介紹了多緯度的世界地圖系統。Yasushi Kiyoki表示,多緯度的世界地圖系統通過傳感器、處理以及分析三個關鍵SPA部件,實現了整個全球知識共享系統和信息融合,并通過“5D”系統可實現數據的分享。當今社會正在經歷管理變革,利用此項技術方法可以對工業和環境做更好的管理,可以使用AI技術實現自然和社會可持續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院長毛基業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院長毛基業教授以美的企業為例,與大家分享了他關于“大數據能力的開發與轉移”的觀點與看法。毛院長指出,大數據理論是產品發展的基礎,企業通過觀星臺、水晶球以及地動儀三種數據收集平臺,了解市場的發展趨勢、掌握內部運營數據、對客戶進行個性化管理,利用大數據支持決策,保證決策實施過程的高效性。他表示,IT和外部服務公司僅具有技術人員和管理能力是不夠的,更需要了解數據和一些數據密集型的資源、硬件、軟件、代碼、算法等方面內容。
英國雷丁大學哈雷商學院管理和組織研究領域教授Yipeng Liu
英國雷丁大學哈雷商學院管理和組織研究領域教授Yipeng Liu發表題為“全球視野下的創新與創業生態系統”的主題演講,Yipeng Liu教授從創業生態系統和全球人才流動兩個角度詳細解讀了創新和企業家精神。他指出,行動者在一定流程下組成生態系統,可以從密度、流動性、互聯互通性、緯度多樣性四個維度評價創業生態系統。企業家創業生態系統是全球性的,企業家聚集在一起能夠產生信息交流,建立起人才的戰略性儲備庫,未來希望創業生態系統能夠為經濟社會帶來更大活力。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卡爾森管理學院副教授Jason Chan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卡爾森管理學院副教授Jason Chan針對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下,在線流媒體給社會不斷帶來各種危害的現狀,以“應對互聯網技術對社會和經濟的影響:基于十年研究成果”為題發表演講。Jason Chan教授表示,技術本身不是問題出現的原因,是人類使用者的原因導致了各種問題出現。對于各種信息應用平臺的運營者而言,應該更加注意關注信息技術的利用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及發展方向,并且與用戶和政府機構合作解決各種問題并杜絕危害的發生。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營銷學終身副教授Junhong Chu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營銷學終身副教授Junhong Chu發表題為“最后一英里的重要性:無樁自行車共享對地鐵房價溢價的影響”的演講,Junhong Chu教授就無樁自行車、地鐵房及地鐵房溢價進行了詳細解讀,隨后,Junhong Chu教授根據數據模型、關聯性檢驗等方法的論證后得出結論,共享單車經過一年的積淀會影響地鐵房溢價1/3。
倫敦瑪麗女王大學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學院副教授George Fazekas
倫敦瑪麗女王大學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學院副教授George Fazekas發表題為“人工智能與音樂的機遇與挑戰”的演講,講解了如何應用現代技術從音頻中獲取信息,并從作曲、制作、分析、生產等四個方面分析了AI技術對音樂制作的影響。。George Fazekas教授表示,AI技術在音樂領域的應用,是音樂和技術融合,是更具有人文色彩與人文關懷。George Fazekas教授表示,會與相關工作人員抓住精髓,繼續為人們服務,為社會服務,貢獻于社會。
葡萄牙科學與技術基金會信息社會部主任Ana Cristina Neves
葡萄牙科學與技術基金會信息社會部主任Ana Cristina Neves講解了新興信息科技對國家重點事務和公共政策的影響,她從葡萄牙近六個月出臺的政策為切入點,向大家介紹了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對公共政策制定的影響,并分析了進行政策轉變所需要的相關能力。Ana Cristina Neves強調,政府制定政策時應該顯示包容性,因為現代社會沒有選擇,新興信息技術已經嵌入到社會方方面面,影響了公共政策的制定。政府必須通過制定政策,讓環境更加安全。政策制定的核心,要關注人類的適應性,要有前瞻性,要考慮到人類的福祉。
德國Tianma Consulting技術、科學和教育國際聯絡官Christiane Isenberg
德國Tianma Consulting技術、科學和教育國際聯絡官Christiane Isenberg從德國與歐洲的視角出發,分享德國人工智能倫理學的現狀,她指出,第四次工業化的時代軌跡,表明人類正在被逐漸替代、邊緣化,將不會成為未來生活的中心。Christiane Isenberg表示AI的倫理問題是人類能夠擁有一個和諧未來的重要保證,各利益方應該將他們的關切充分交流,找到共同的利益,讓人類帶著尊嚴進入到工業4.0時代,讓人類未來能夠開心地生活在這個星球上。
合影留念
北京郵電大學應時代發展之需,舉辦此次學術大會,對于推動管理學科與信息化、智能化的深入融合,促進管理現代化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MBA教育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MBA教育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本網不保證向用戶提供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該外部鏈接指向的不由本網實際控制的任何網頁上的內容,本網對其合法性亦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您的每一個有效信息都至關重要
服務熱線: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