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騰格里沙漠廣袤無垠的金色沙海中,一面印有“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字樣的旗幟迎風獵獵,格外醒目。2025年5月,杭電MBA首次組隊參賽,便以全員安全完賽的優異表現,榮獲紅牛第十四屆商學院沙漠挑戰賽“沙鷗初飛獎”,在沙賽的歷史上寫下了屬于杭電的榮耀篇章。這場跨越70公里的極限征程,不僅是對體能與意志的考驗,更是一堂沉浸式的管理實踐課。面對狂風卷沙的嚴酷考驗,杭電師生始終秉持“篤學力行,守正求新”的校訓,讓理想與信念在沙漠中熠熠生輝。現在,就讓我們透過四位核心成員的視角,走進這段從雨夜訓練到沙海征戰的挑戰旅程,重溫那一段關于夢想、團結與成長的非凡歷程。
發起者李國冰:用體育精神解碼管理教育
“沙賽的組織形式在中國體育界獨樹一幟,它將全民健身與競技精神完美結合。”作為杭電MBA沙14賽事的發起者,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管理學院黨委書記李國冰與沙賽的淵源可追溯至十年前。這位有著國家武術六段資質、累計跑量近萬公里的資深跑者,早已將運動視為生命的底色,并將這一理念融入了杭電的管理教育之中,“免疫力是核心競爭力,全民健身時代要注重身體健康與精神引領”。李國冰自2011年開始堅持每年參加杭州馬拉松,在他看來,沙賽與馬拉松有著本質上的精神契合——都是對自我的不斷挑戰。而MBA學員的特質讓這種挑戰更具價值,“他們都是帶著明確目標重返校園的職場精英,這種為既定目標持之以恒的精神與沙賽的內核高度吻合。"
2025年1月,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管理學院MBA15周年慶典上,當學院正式宣布組隊參加沙賽的決定時,臺下學員眼中的光芒讓李國冰確信,這個源自15周年里程碑的決定,將成為杭電MBA精神傳承的新起點。“很多事情不是準備好了才去做,而是在做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無限可能。”李國冰引用自己在賽事籌備中的感悟,解釋為何選擇在學院發展的關鍵期發起挑戰。沙賽不僅是體能的較量,更是對組織動員能力、資源整合能力的綜合考驗,這恰恰與MBA教育的實踐導向不謀而合。
在杭電管理學院組織的運動項目中,熒光夜跑是不可忽視的文化傳承。這項由體育部與學院發起的活動已舉辦30余期,吸引近萬名學生參與。當沙賽籌備遇上熒光夜跑,一場關于運動精神的接力悄然展開。由學院設計的首面弄潮跑團團旗在夜跑啟動儀式上亮相時,湯國淼作為扛旗者,顯得格外亮眼。“那是當晚田徑場上唯一的一面旗幟,耀眼卻也顯得孤獨。"李國冰回憶道,湯國淼作為跑團團長,將這種孤獨轉化為前行的力量,在第六屆龍象海越野挑戰賽中成為杭電的唯一代表,這種運動基因的傳承在沙賽籌備中展現得淋漓盡致。李國冰帶頭開展新春第一跑,他特別強調體育在管理教育中的獨特價值,“何為體育,體字拆開就是人之本,育是思想與身體的結合”,沙賽讓學員在挑戰中理解以人為本的管理真諦。
當“沙鷗初飛獎”的捷報傳來,李國冰的感動遠超想象。“我們的隊員中很多人在參與集訓前從未完成過五公里以上的跑步,卻都能堅持在極端天氣下全員完賽。”在他看來,這個獎項的意義早已超越賽事本身,成為杭電MBA精神的具象化呈現。他特別提到團隊中女性隊員們的蛻變:“她們從零開始,在短短時間內將月訓練量提升至百公里以上,這種突破自我的勇氣正是管理人才必備的精神素養。”
對于未來,李國冰持樂觀態度:“體育的核心是全民健身,沙賽作為商學院賽事的代表,其價值在于過程而非極限。”他表示,學院將通過更加多元的實踐活動培養“懂技術、善管理、有韌性”的復合型人才。這也印證了學校報名參加沙賽并勇爭“沙鷗初飛獎”的初衷:真正的初飛,是讓每個參與者都成為更好的自己。
獲得“沙鷗初飛獎”,奔跑吧,杭電!沙漠的沙丘從此留下杭電人的腳印,杭電人將帶著“篤學力行,守正求新”的校訓精神,在沙礫上繼續寫下屬于杭電的篇章。
領隊姜飛:零跑步經驗者的領導力重構與跨界挑戰
“管理沙漠里的隊伍,比調試最復雜的系統更需要動態算法。”這句來自金融科技領域IT管理者姜飛的感悟,道破了沙賽組織的全面性與挑戰力。當這位習慣用邏輯解決問題的技術派以“零跑步經驗”身份擔任沙14領隊時,一場關于綜合領導力的跨界挑戰迎面而來。
姜飛回憶起彼時年會上的沙賽宣言還歷歷在目,但他認為真正的震撼來自訓練現場。“清明集訓時,受戰術調整影響,我臨時決定將B隊原定4趟的五公里越野加練到6趟。面對突然的加練,隊友們毫無怨言,咬緊牙關,相互鼓勵地完成了每一項集訓任務。”姜飛回憶道,那一刻他意識到,沙漠挑戰的核心不是個體能力,而是團隊能否形成自驅動的能量場。作為領隊,他的角色從“指令發布者”轉變為“動態協調者”,正如他在IT管理中應對系統漏洞時需要實時調整算法,在沙漠中更需要根據天氣、隊員狀態等變量快速調整戰術。
沙賽的殘酷性在于其極低的容錯率。“職場中偶爾的失誤尚有緩沖空間,但沙賽中一人退賽就可能導致全隊與初飛獎失之交臂。”姜飛以第一天的八級大風和沙塵暴為例,原本周密的戰術在極端天氣下完全失效,他必須在幾分鐘內做出決策:是堅持原計劃還是調整節奏?最終他選擇相信集體的判斷,大家分隊結伴,互助前行,這種“既定戰術+臨場應變”的管理模式反而激發了團隊的韌性,也體現了團隊成員的強執行力。
這種動態管理能力的養成,源于訓練期的刻意練習。姜飛將IT項目管理中的復盤機制引入沙賽:每日訓練后必開總結會,讓隊員暢所欲言;建立“純凈通知群”確保關鍵信息直達;甚至他還將軍隊紀律融入日常——“平時多流汗,戰時不流血”成為訓練口號。這些看似嚴苛的管理手段,在沙漠中轉化為隊員們的安全感:“當你知道領隊已考慮到所有可能性,就能更專注地挑戰自我。”
沙賽帶給姜飛的最大蛻變,是管理思維的躍遷。“過去我更關注服務器是否穩定,現在學會了觀察隊員的情緒曲線。”在沙漠的72小時里,那些超越競技的瞬間讓他開始重新定義團隊的力量——漫漫沙海中,隊員們相互攙扶、咬牙堅持的身影;受傷隊員瞞著家人完成康復治療后參賽的堅守;后勤部門冒雨送來物資與能量補給的支持,這些都化為了沙漠中支撐大家并肩前行的強大力量。
“如果用三個關鍵詞總結我的沙賽之旅,那一定是團結、努力、不流淚。”姜飛笑著說,最后一個詞是隊員們的約定——要把淚水留給沖線后的喜悅。如今回到職場,他將沙漠中習得的“情感算法”應用于團隊管理,不再單純追求效率指標,而是搭建更有溫度的協作體系。在他看來,沙賽教會管理者最重要的一課是,“領導力的體現,不在于發號施令,而在于幫助團隊共同創造奇跡。”
幕后領隊林瑩:從“沙漠小白”到“幕后領隊”的完美轉型
談及對沙賽的初印象,林瑩笑著回答,“第一感受就是,沙賽好貴啊!”作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管理學院校友會副會長、MBA校友會秘書長,林瑩以“沙漠小白”的身份開啟沙14之旅時,最先關注的是賽事的成本。“從人員選拔到籌備訓練的整個過程,其實是體力、財力、精力、時間的多重消耗。”起初她并未想過自己會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場賽事之中,從“拍照工具人”蛻變為團隊不可或缺的“幕后領隊”。
轉折點發生在三月集訓期間的一個雨夜。當林瑩看到隊員們在公園沙灘冒雨訓練,頭燈的光束在雨幕中接連劃過時,她突然意識到,自己需要做的遠不止于拍照。“有個隊員在訓練時還對著我的鏡頭比耶,看起來狀態很好。后來我才知道,那時他的腳踝已經在訓練中受傷,但他沒有過退縮的念頭,堅持康復訓練并踏上了沙漠賽場。”那一刻,沙賽對她而言不再僅僅是一項賽事,而是一群人守護的信念。她也開始嘗試邁出第一步,連夜列出贊助清單,借助學校及個人資源,敲開贊助商的大門,用“杭電MBA精神”換取“彈藥補給”。
作為首次拉贊助的“小白”,林瑩的策略極具特色:不單純談商業回報,更要用團隊故事打動對方。“我沒有打包票能拿獎,但承諾我們會全力以赴——這其實是一場關于信念的眾籌。”她坦率地講,贊助商名單中的每一家企業,都是她精心選擇的,與沙賽在實質和精神上均有所契合的公司。比如說原始人品牌與全衡康復醫療,“千里黃沙,裝備為王”,原始人品牌以專業級戶外裝備為沙14戰隊保駕護航,正是這份對品質的堅守,讓隊員們無懼風沙,在賽道上盡情釋放潛能。而賽事榮耀的背后,是科學的健康守護。全衡康復醫療中心,以尖端運動康復技術為隊員們筑起安全防線,讓熱血拼搏無后顧之憂。它們一個助力征途,一個守護歸途。名副其實“往前沖有鎧甲,摔倒了有人扶”黃金搭檔,不僅給了杭電沙14跑團最佳守護,也是彰顯體育精神的現實典范。林瑩認為,贊助的過程更多的是一種雙向選擇和彼此促進。隊員們每周跨城訓練的里程數、從零到百公里的訓練量突破、雨夜訓練時的腳印密度等等,這些具象化的數字,讓贊助商看到了超越賽事本身的屬于杭電MBA的精神價值。
賽事期間,林瑩創造了“遠程智囊團”的協作模式。通過與前線記者實時連線,她在賽事直播間里完成了一場跨越千里的應援支持。“雖然沒有踏足沙漠,但戰隊的每個腳印里都有她。”這是跑團成員對林瑩這位幕后領隊的深切肯定。無論是在沙漠中挑戰極限的跑團成員,還是遠在杭州深深牽掛著他們的每一位老師、家人和朋友,大家以不同的角度共同經歷了這不平凡的72小時,這正是體育賽事的魅力。“只有敢于做夢的人,才會創造奇跡”。
“直到現在,我還是會覺得沙賽是一項投入很大的運動,但如果你問我值不值,那我可以告訴你,很值得!”林瑩感嘆,也許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懂得其中的感受。總有這樣一個時刻,讓你不再計算利益得失、不再瞻前顧后,而是憑著一腔孤勇,向目標奮進。就像那個為了沙賽訓練退掉蜜月旅行的女生一樣,她在賽前對自己的未婚夫說:“等我把初飛拿回來,你就會知道我這么做的意義是什么。”在頒獎典禮上,當她舉起獎杯用無比堅定的眼神看著臺下的愛人時,“那一刻她整個人都在發光。”正是因為有這樣一群敢于做夢且舍棄小我的人,才有了獨屬于杭電MBA的初飛精神。
帶著沙14的“初飛經驗”,林瑩相信下一次將有更多人被杭電MBA的故事打動。“因為現實生活中充斥著太多的利弊權衡,才顯得這份赤誠純粹如此難能可貴”她也期待下一屆隊友能夠延續沙14團結拼搏的精神,讓杭電的旗幟在沙海中飄得再高一些。
組織聯結者禹獻云:在資源與夢想間搭建橋梁
“我的角色是連接學院與團隊的橋梁,既要保證規范性,又要滿足沙賽成員的個性化需求。”作為MBA教育中心副主任,禹獻云在沙14籌備中展現了極強的資源整合能力。當隊員提出不同需求時,既要協調學院采購流程,又要對接校友資源與贊助商,確保整體流程的規范性。這種平衡藝術在出征儀式上得到完美呈現。4月12日,禹獻云將隊旗授予跑團團長湯國淼,標志著團隊正式踏上沙14的征程。這個看似簡單的儀式背后,是團隊協調學院領導、贊助商、校友代表、跑團成員等共同參與的成果。“授旗不僅是象征,更是責任的傳遞——當旗幟在沙漠飄揚時,它代表的是整個杭電的支持體系。”
禹獻云的關注點始終聚焦于團隊的成長軌跡。“賽前他們是各行各業的獨立個體,賽中成為相互支撐的戰友,賽后則蛻變為能應對復雜挑戰的管理者。”他清晰地記得訓練期的變化,最初隊員們對戰術規劃并不了解,直到某次復盤會上發現因配合失誤導致訓練超時,大家開始主動研究團隊配合與戰術方案,最終形成了在正式比賽極端天氣中的超強應變力;有的隊員從跑步小白,成長為能在沙塵暴中穩定配速的隊員,甚至連裝備整理這樣的細節,都從雜亂無章變為分工明確的“流水線作業”。
這種蛻變在“全部安全完賽”的捷報中達到高潮。“當聽到這個消息時,我知道這是真正的團隊勝利。”禹獻云感慨說,沙賽的獨特之處在于它將MBA課堂的理論知識轉化為應對復雜環境的實戰能力。“這是一堂生動的實踐課,學員們在高壓挑戰中學會將知識轉化為行動力。”沙14的成功讓禹獻云對MBA實踐教學有了新的思考。傳統案例教學是靜態的,而沙賽提供了動態的管理場景。他計劃將比賽實踐轉化為教育資源,進一步強化杭電MBA的實踐教學體系。“大家從沙賽中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成長,一是團隊協作的建立,二是身心歷練帶來的強大韌性,三是過程中收獲的勇氣與自信。這些難以在一朝一夕間建立的能力,我們在沙賽做到了。”
在5月17日的表彰大會上,禹獻云看著臺上意氣風發的隊員們,心中有了更長遠的規劃。“沙鷗初飛不是終點,而是杭電MBA實踐教育的新起點,相信今后會有更多的人投入到這項實踐教學之中。”騰格里的風沙終將化為滋養管理思維的養分,培育更多能在復雜環境中破局前行的管理者。
沙鷗精神:化不可能為可能的信念
當杭電MBA的隊旗的影子被騰格里沙漠的夕陽逐漸拉長,這場沙14的挑戰征程早已超越賽事本身,成為一段關于成長的集體記憶。四位核心成員的故事勾勒出沙鷗精神的多重維度,李國冰代表了發起者的勇氣與擔當,姜飛展現了領隊智慧與團隊協作,林瑩詮釋了信念與精神的支撐力量,禹獻云踐行了沙賽與管理的聯結藝術,共同構成了杭電MBA面對挑戰時的精神坐標系。對個體而言,沙賽是一次認知邊界的突破。從“零經驗”到“全完賽”的跨越,證明了個人潛能的無限可能;對團隊而言,沙漠是最佳的協作實驗室,極端環境下的相互支撐讓“1+1>2”的管理哲學有了具象化呈現;對院校而言,沙賽成為實踐教育的創新場景,將課堂上的理論轉化為可感知的生存智慧。
杭電MBA的沙賽之旅是一場關于傳承與創新的實踐,正如那面從熒光夜跑走向騰格里沙漠的隊旗所象征的,是“篤學力行,守正求新”的求知實踐與創新精神。當“沙鷗初飛獎”的光芒漸漸褪去,真正留在學員心中的,是那些在雨夜訓練時的堅持、在沙漠中相互扶持的溫暖、以及將不可能變為可能的信念——這些才是沙賽饋贈給參賽者最珍貴的禮物,也是杭電MBA教育最生動的篇章。在未來的歲月里,當新一代杭電MBA學員踏上新的挑戰征程時,他們或許會想起2025年那個春天,一群人在騰格里沙漠寫下的初飛故事,那不僅是一段賽事記憶,更是一種精神力量,指引著后來者在賽場和人生的沙海中,始終保持昂揚的姿態,振翅高飛。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MBA教育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MBA教育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本網不保證向用戶提供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該外部鏈接指向的不由本網實際控制的任何網頁上的內容,本網對其合法性亦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您的每一個有效信息都至關重要
服務熱線: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