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嘉賓、校友、老師、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們齊聚南開園,共同迎來南開大學MBA第四屆校友發展論壇。回顧過去一年,商學院在百年商科的積淀中不斷創新前行,校友們在各自的領域書寫著南開人的時代答卷。借此機會,我代表南開大學商學院和MBA校友會,向所有關心、支持學院發展、校友會發展的校友們朋友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為組織本次論壇付出心血、做出貢獻的校友、同事和同學們致以誠摯的感謝!
南開商科秉持“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校訓和“商以富國”的理念,以培養服務中國影響世界的管理精英、創造面向實踐面向未來的管理新知為使命,已逐步成為中國商科人才的培養重鎮,中國特色管理學理論體系的創新高地,服務經濟社會的高端智庫平臺,“中國情景、中國理論、國際表達”的重要國際交流平臺。教育部第五輪學科評估中,南開工商管理學科獲評A+,與清華北大人大同屬國內頂尖學科。2024年南開大學“經濟與商學”進入ESI世界前1%學科行列。《南開管理評論》影響因子連續多年位居我國工商管理學術刊物第一名,獲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AMI綜合評價權威期刊 。AMBA、AACSB雙認證持續彰顯國際影響力。
2024年,南開大學EMBA項目聚勢新生,南開大學MBA教育面向未來持續深化改革。南開大學MBA頂點課程(第一季)中國海油完美落幕,第二季“新天鋼轉型與管理創新”正式啟動,打造出了一個破除專業壁壘、與企業實踐高度融合的高端綜合課程體系;MBA“同舟計劃”活動第二季在天開高教科創園開啟,并登上了天津電視臺的新聞報道;海外研學課程從英國劍橋大學、愛爾蘭管理學院走到了法國里昂商學院,遍訪世界頂尖學府,探索管理實踐與科技創新的前沿趨勢;MBA“勵商”學生導師團正式成立,整合學院自身學生體系的力量,提供實踐指導,促進學術交流,培養領導力與合作精神。我曾在《南開管理評論》的主編寄語中提出“以學術創造力構建管理新世界”的觀點,而南開MBA教育也正在以問題意識為起點、以管理實踐為土壤、以產教融合為路徑、以社會責任為歸宿,推動管理學科從“知識適應”向“知識引領”躍遷,構建著“管理新世界”。
學院MBA項目自1991年創辦到今已走過了34載春秋,培養了9000余名畢業生。校友是母校歷史的見證者、創造者,也是母校發展最重要的支持者、建設者。學院關注校友的成長與進步,不斷促進校友工作與學院各項工作的有機對接與深度融合,為校友會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MBA校友會推出了終身學習“公能課堂”計劃、“智行融通”優秀校友企業參訪活動計劃、“公能雅局”系列活動、商學智慧沙龍、返校活動等一系列校友活動,在昨日校友會理事會議中審議通過的MBA校友互助聯絡平臺“校友云聚”計劃的最新進展以及創新推出的“外地校友聯絡計劃”和“校友海外研學計劃”兩個全新的校友計劃也即將在本次論壇中向大家正式推出。第二屆MBA校友理事會持續健全工作體系,推進制度化、規范化、專業化、品牌化發展,在服務校友成長、助力母校發展、深化內外聯絡、加強自身建設等方面付出了辛勤努力,取得了顯著成效,贏得了校友和社會的贊譽。學院將以“情”為紐帶,以“同”為根基,推動校友與母校的雙向賦能,共生共榮。
在AI影響日益上升的今天,知識的基本性質是否在發生變化?大學是否需要以全新的目標和方式組織教與學的活動?雖然信息化手段使得知識的獲取變得容易,一些圖形化技術還能把復雜的時空關系展現為更生動、更清楚的圖形和視頻資料,方便了人們的理解,但現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仍然不是人腦能夠隨便取予的物品。即使一些簡單的知識,由于包含有默會成分,還是不能讓人簡單地習得。而管理理論知識的內核中都包含有高深知識,更是需要學習者付出大量心血,努力消化、吸收其精髓,才能達到自如運用的目的。早在50多年以前,一些教育學家就提出“高等教育研究高深學問,…這些學問或者還處于已知與未知之間的交界處,或者雖然已知,但由于它們過于深奧神秘,常人的才智難以把握”,這種觀點在教育學界引起了廣泛的認同。高深學問包括已經被證成的知識和正在被探索的“知識”,理解它們需要很好的理論基礎,有時還需要學習者具有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從傳授知識的角度看,教師能否靈活運用啟發性教學方法也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AI技術并沒有使高深學問的傳授與學習變得容易多少,而為了掌握AI及其所影響的其它技術領域的變革,人們可能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學習更多的高深學問。
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獨立判斷和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一直是教育學家倡導的目標,這種目標并沒有受到AI技術的影響。商科教育界有人認為培養學生的能力比讓學生累積知識更重要,可能是錯誤理解了知識與思維能力的關系。其實,人們常說的批判性思維、獨立判斷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都是建立在一定知識的基礎上。在信息泛濫的時代,批判性思維和獨立判斷的能力首先表現為能否對流傳廣泛的信息、觀點乃至一些貌似成立的學說辨識真偽,這就需要掌握相關理論和背景知識。而人們擁有的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決定著他們能否從多角度看問題,更好地認識到問題的本質,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適宜方法。人對知識的記憶,是運用知識的前提。雖然現代信息技術為人的記憶提供了許多輔助手段,但只有知識要點被熟記于心,輔助記憶手段才能發揮作用。人們對于所學知識的記憶和調用,還不能像計算機中的CPU和存儲器之間交換數據那樣快速進行。博學強記仍然是積極奮進的學子們追求的目標,他們通過理解和記憶來學習知識,再以聯想、綜合和理性推理的方式靈活運用知識。他們的能力離不開用累積知識搭建的基礎。不以任何知識為基礎的思考,只能是胡思亂想;不以一些高深學問為知識基礎進行思考,只能形成膚淺的見解,這樣的“思想”“見解”在工商管理界并不少見。
近一個世紀以前,懷特海在論述教育的目的時提出“教育應該讓學生深刻了解知識的力量、知識的美麗以及知識的結構,同時擁有足夠的知識來了解生活的方方面面。” 這種美好追求,仍然可以作為管理教育改革的未來圖景,引導人們積極迎接AI技術帶來的變革。在探討管理教育改革問題時,人們首先要認真觀察和思考AI與自然科學、技術科學、人文學科等各領域的交互影響,對工商管理知識體系的演化有清醒的認識。換言之,管理教育工作者自己要知道知識體系蘊含的力量。在理清AI與人文、技術和自然科學的關系后,再來考慮工商管理學科合理的知識結構。人文學科不可能脫離開科學技術而獨立發展,人文知識也在為包括科技界在內的各界人士提供著辨識真偽、獨立思考的思想工具。合理的知識結構將為廣泛的管理實踐提供必要的基礎,擴大知識的源泉,逐步更新知識體系的內容,創造出更為深刻、更有魅力的管理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這應當是彰顯知識發展之美的管理教育改革方向。
德魯克曾說:“預測未來的最好方式,就是親手創造它。”這句充滿力量的話語,恰是對南開人“知中國,服務中國”使命的最佳注解。我們深知,商業世界的浪潮從不眷戀旁觀者,唯有躬身入局、以行證道,才能在變革中定義未來。過去,我們以“公能”精神扎根中國實踐;今天,面對數智時代的激蕩,我們更要以“創造者”的姿態破局。這是南開商科百年傳承的底氣,亦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愿我們不再追問風向,而是成為風本身;不只憧憬未來,而是讓未來從此刻生長!
謝謝大家!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MBA教育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MBA教育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本網不保證向用戶提供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該外部鏈接指向的不由本網實際控制的任何網頁上的內容,本網對其合法性亦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您的每一個有效信息都至關重要
服務熱線: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