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理事長致辭:非常高興有這個機會來寧夏大學。去年我們進行了線上會議,規模不小,今年在線下召開,一些老師沒有能線上參會,很遺憾。
2021年2月,中國經濟學年會舉行理事單位會議,決定成立13個專業委員會。經過各理事單位推薦、秘書處邀請等方式,形成了各專業委員會委員提名名單,2021年4月,通過了各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和委員的聘任名單,這是我接手經濟學年會以來最大的一個改動,這個專業委員會主要由我們的年輕老師來組成。我們要從四十多歲的中青年教師抓起,希望能夠延長我們的學術生命。我們的年輕學者在研究第一線,應該有更多的機會來站到中國學術的一線,做一些學術的主持工作。中國經濟學年會屬于一個純學術的、自發的共同體,所以我們年會不討論政策問題,已經有很多論壇在討論政策問題,因此,夏季論壇更專注于學術研究和學術交流,論壇給每一篇文章的時間較長,我們就有了更多的時間來交流。
以我自己的意見來看,什么是好的學術研究?很簡單,就是有用。所謂有用,第一,對中國有用。做一大堆和中國沒有關系的研究,我認為不是好的學問。中國正在經歷偉大的轉型,如果我們的學者不能做對中國有用的學問,那就是浪費生命。第二,我們要對經濟學文獻有所貢獻。我們是經濟學者,我們希望對經濟學發展做出貢獻。中國正在經歷如此偉大的一個變化和轉折時期,有很多東西都可以進行挖掘。我們可以產生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研究,甚至是新的理論。我們每個經濟學者都應該有這樣的一個追求。能夠產生這樣影響力的研究群體,主要還是在年輕一代的學者中。我們夏季論文主要是由各專委會來組織報名參加,這有益于發現我們的年輕學者。這次報告的六篇文章從題目來看都是非常好的研究,預祝我們今天的論壇能取得圓滿成功。
楊國濤代表承辦方致辭,他回顧了與中國經濟學年會的緣分。中國經濟學年會創辦的前幾屆,開始關注年會的信息,成為指導教師以后,多次帶研究生參會報告學術論文。2016年申請承辦中國經濟學年會,2017年,寧夏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承辦了第十七屆中國經濟學年會,2018年,學院成為中國經濟學年會理事單位。自2017年以來,學院總共在年會上設立了10個學術專場,報告了40篇學術論文。
他介紹了塞上江南的氣候條件和產業發展,重點介紹了枸杞、葡萄酒產業發展情況,近年來,寧夏大學加大了引才力度,多名優秀的青年教師加盟學院,成為了推動學科建設的新生力量,青年教師自發組織了塞上經濟、塞上管理、塞上農經幾個學術論壇,邀請全國專家學者作報告,旨在為青年人搭建學術交流和發展的平臺。本次論壇為學院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創造了交流學習的機會,祝參會代表有所收獲,也祝論壇圓滿成功。
本次夏季論壇論文研討環節分為上午與下午兩場。
上午場由華中科技大學錢雪松教授主持,廈門大學傅十和教授、西南財經大學馬祥副教授和寧夏大學郭飛博士分別進行報告。
傅十和教授:
《Fly to Trade: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Direct Flights on Chinese Cities’ Trade》,利用我國2000-2015年海關產品進出口貿易數據庫和中國城市到國際城市直飛航線數據庫,采用漸進雙差分方法,估計了國際直飛航線開通對我國城市國際貿易的影響。研究表明,一個中國城市開通了到一個國家的直飛航線后,該城市到該國家的出口與直飛航線開通前相比平均增長11.2%。對于出口需要較多的面對面交流的行業以及交易需要較高的契約強度的行業,國際直飛對其出口的正面影響更強,表明國際直飛能降低跨國的、長距離的面對面交流的成本,促進國際商務人士的面對面交流從而促進國際貿易。
馬祥副教授:
《Optimization Facing Moral Hazarad: Evidence from an Online Lending Firm》,利用某網絡貸款公司的近十萬條貸款數據,探討了貸款中的道德風險問題以及該公司面臨來自借款人的道德風險問題時的最優化問題。首先度量了道德風險的程度以及道德風險的程度在不同教育程度人群中的異質性,進一步探討了公司總體的最優貸款規模以及針對不同教育程度借款人的最優貸款規模。研究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針對受過高等教育借款人的實際貸款規模越來越接近最優規模,而針對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借款人的實際貸款規模越來越遠離最優規模,同時借款人中受過高等教育的占的比例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逐步增加。
郭飛老師:
《Fiscal Multipliers, Monetary Efficacy, and Hand-to-Mouth Households》,使用歐洲二十國的數據檢驗流動性約束型(Hand-to-Mouth)家庭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影響。研究發現:流動性約束型家庭占比較高的國家,財政乘數效應更大;富裕流動性約束型家庭占比較高的國家,貨幣政策有效性較高;只受到流動性約束的家庭可促進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有效性,而同時受到流動性約束、儲蓄約束和信貸約束的家庭,則不足以促進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本文的貢獻在于從兩個維度研究流動性約束型群體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有效性的異質性作用。
下午場由廈門大學傅十和教授主持,由武漢大學羅知教授、華中科技大學錢雪松教授和北京大學楊汝岱教授分別進行報告。
羅知教授:
《央企合并和地王》,利用2007-2017年35個重點城市23487筆地塊交易的微觀數據,考察了2015年下半年之后央企地王集中出現的原因。研究發現,在2015年的央企合并重組政策出臺后,央企在土地市場上的交易價格和交易總額均顯著上升,這是由于央企為應對可能的合并風險,在短期內做大房地產業務以求自保。進一步分析表明,房地產開發綜合實力較弱的央企有更強的動機去提高拿地價格。從土地用途來看,拿地價格的上升主要存在于住宅用地的出讓當中。本文首次實證說明了政府主導的央企合并是央企地王現象產生的重要原因,這為更好地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政策和房地產調控提供了實證支持。
錢雪松教授:
《企業財務杠桿與勞動力雇傭決策:促進還是抑制?》,以2015年中國實施的去杠桿政策為準自然實驗,運用雙重差分法考察去杠桿政策引致的財務杠桿壓力如何影響企業勞動雇傭決策。研究表明,去杠桿政策實施后,過度負債程度較高的企業勞動雇傭顯著降低。進一步地,與去杠桿加劇過度負債企業債務約束的經濟直覺一致,三重差分檢驗結果表明該效應在短債長用水平較高、成長性較低、國有企業和外部融資依賴度較高的企業中相對更強。本文識別出了財務杠桿影響企業勞動雇傭決策的因果關系,并厘清了財務杠桿對企業勞動雇傭決策的作用機理。
楊汝岱教授:
《中國出口企業的中間品進口替代研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貿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與此同時,中國對外貿易結構也不斷優化。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占比不斷下降,中間品出口占比呈增長趨勢,進口占比呈下降趨勢,這反映了中國對外貿易正發生著明顯的進口替代現象。利用國別和海關數據研究了中國對外貿易中的進口替代問題。從貿易網絡的視角,構建進口中間品網絡指數,來反映中國對外部中間品貿易網絡的依賴性,以刻畫中間品的進口替代。研究發現,在2000-2016年期間,中國的進口中間品網絡指數下降了23%,制造業行業與企業的進口中間品網絡指數也發生了明顯的下降,但并未帶來出口規模和質量的不降。這說明隨著本地產業鏈的完善,規模經濟發揮作用,進口替代可能會促進出口增長。
一天的時間,報告和討論了6篇學術論文,報告人分享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與參會代表進行了熱烈的現場互動交流。專家學者調研了寧夏枸杞產業和葡萄酒產業,進行了深度的交流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