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大數據、云計算、元宇宙等新技術的出現和應用,不斷推動數字經濟與法律的深度變革與融合。元宇宙加速了創新媒介與場景的迭代,一方面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也給知識產權保護帶來了新的挑戰。
重慶理工大學MBA教育中心聯合中國MBA教育網,特別打造《智匯》欄目,分析行業熱點和企業痛點,提供專家思考和觀點,為MBA群體及企業從業群體提供問題解決思路和決策參考理論。本期特邀重慶理工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何培育教授暢談打開元宇宙之門的鑰匙——知識產權。
1
元宇宙崛起
知識產權領域新挑戰
中國MBA教育網記者:
元宇宙知識產權涉及哪些領域?“元宇宙”概念會提升知識產權的保護難度嗎?
何培育教授:
元宇宙涉及的知識產權包括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等。在著作權方面,將現實世界中的真實的建筑、道路以及人造的產品、作品等元素引入元宇宙虛擬世界中往往會引發著作權糾紛。在專利權方面,5G技術中的標準必要專利糾紛,人工智能、云計算相關的專利授權以及VR、AR基礎設施的專利技術侵權等問題都在相當程度上考驗專利制度的理論和應用。且在元宇宙中,人工智能生成的“發明”“外觀設計”等能否申請專利仍在爭議中。在商標權方面,主要是虛擬世界中使用他人現實世界商標的問題。當前此類行為仍會被認定為商標侵權行為,因為侵權人對他人商標的使用混淆了元宇宙用戶對商品來源的判斷。
我認為“元宇宙”概念確實提升了知識產權的保護難度。難度改變主要體現在“元宇宙”概念沖擊了傳統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和加大了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取證難度。
首先,知識產權是法定權利,其權利內容與各國的發展程度、法律政策等因素息息相關。但是“元宇宙”的出現模糊了傳統知識產權法律制度中的地域邊界,因此在“元宇宙”中,地域性特點是否能夠繼續存在仍然存疑。
其次,與現實世界中侵權行為不同,“元宇宙”虛擬世界的侵權行為將更具有隱蔽性,取證難度更大。在“元宇宙”虛擬世界中的侵權行為并不會在現實世界中留下痕跡,改變的只是計算機中的一串代碼,這串代碼也只是在相關的軟件環境中才能復現為可以視覺所見的行為。因此,這種虛擬侵權行為的取證方式和取證規則仍有待思考。
中國MBA教育網記者:
當現實世界的事物全部被數字化復制到虛擬世界中后,這些被數字化的事物的版權該如何保護,有具體案例可以談談嗎?
何培育教授:
對于將現實世界的事物全部數字化復制到虛擬世界的行為,應該從事物本身是否具有著作權和復制行為是否侵權兩個階段考慮。首先,對于不受著作權法保護的現實事物,復現在虛擬世界中不存在著作權侵權行為,是否存在其他侵權應當根據個案考慮。其次,對于受著作權法保護的客體,復制行為存在較大侵權的風險,具體應當根據案件事實及相關證據判別。
不只是還未完全實現的元宇宙中存在將現實世界的事物數字化復制到虛擬世界中,當前的虛擬現實產業(VR影視、VR游戲等)已經出現了這樣的問題,且在司法實踐中,這樣的行為往往會被認定為侵權行為。
例如北京時光夢幻科技有限公司與北京華彩光影傳媒文化有限責任公司著作權權屬、侵權糾紛一案中,北京時光夢幻科技有限公司在VR產品使用的影片中復現了北京華彩光影傳媒文化有限責任公司的美術作品《虛空殿》。一、二審法院均明確認定,雖然虛擬現實場景中展示的作品與案涉作品在細節上有一定差異,但二者在畫面的主體結構、元素布置與安排、主體人物姿態和造型、主體人物表情、主體人物服飾等方面基本相同,沒有可以被客觀識別的顯著差異,因為未形成具有獨創性的新作品,僅是涉案作品的復制件,侵犯了涉案作品的復制權。
2
元宇宙技術限制
部分“專利”不易受法律保護
中國MBA教育網記者:
隨著技術的發展,不同數字環境和物理世界之間的邊界的滲透性越來越強,也越來越模糊,現有的版權許可是否涵蓋元宇宙中使用的作品?以元宇宙為中心的專利是否像軟件一樣容易被認定為“抽象的”,并且沒有資格獲得專利?
何培育教授:
目前,虛擬現實中使用的作品屬于現有著作權法律制度規制的范圍,元宇宙中使用的作品在現有技術水平的限制下也屬于被著作權法規制的范圍,所以現有的版權許可應該也可涵蓋元宇宙中使用的作品。但是隨著元宇宙相關技術水平提升,對于元宇宙中的作品,可能發展出不同的版權許可類型和版權許可規則。
以元宇宙為中心的專利應該被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元宇宙底層技術的專利。這部分專利與其他專利并無不同,是否可被授予專利權應當按照專利審查制度的規則來認定。第二部分是元宇宙虛擬世界中衍生出來的“專利”。不管是發明還是實用新型,都是在現實世界自然規律的基礎下創造出來的技術方案。而在元宇宙虛擬世界中,是否存在真實的自然科學規律,即該“專利”是否能在現實世界成功復現存疑,這類“專利”過于“抽象”而難以授予專利權。而對于元宇宙中創造的“外觀設計”,虛擬空間可直觀觀察到“外觀設計”的外表,通過畫面的固定,將該設計復現的可能性較大。所以在現有的專利法制度里,若專利申請人通過技術手段將設計固定到專利申請文件中,且符合外觀設計審查的要求,則可能獲得外觀設計授權。
3
寄語重理學子
培養復合型商界精英
中國MBA教育網記者:
您對重慶理工大學MBA教育中心學員有何期許?
何培育教授:
重慶理工大學于2009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批準成為工商管理碩士(MBA)專業學位培養單位,2015年順利通過了全國MBA教育教學合格評估。MBA項目充分發揮理工大學的學科優勢和特色,突出技術與管理的交叉融合,致力于重慶建設長江上游經濟中心、西部創新中心對高級工商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著力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積極的創新精神、系統的工商管理知識結構,能夠適應復雜市場環境和不同類型用人單位需要的復合型、應用型商界精英。
作為重慶理工大學MBA教育中心的一名導師,我對我校MBA學員在就讀期間有下列期望:
第一,注重理論專業知識的學習。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專業知識是實務運用的基礎,學習好專業知識才能在實務工作中穩扎穩打。
第二,注重經驗的分享與交流。MBA教育中心不僅僅是一個給學員們提供理論專業知識學習的平臺,更是一個給學員們提供分享與交流的空間。MBA學員都已經在實務界有過多年學習和工作的經驗,相互間的經驗分享與交流能夠更加促進學員們的進步與成長。
第三,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在學校中要學習,在工作中也要學習。只有培養了終身學習的習慣,才能應對未來市場和工作場景的變化多端。
中國MBA教育網記者:
當下時代背景下(在世紀疫情沖擊和百年變局的影響下)為重理MBA人才培養帶來哪些挑戰和機遇?
何培育教授:
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進入新世紀以來一大批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世界多極化加速發展,國際格局日趨均衡。而在新冠疫情的沖擊下,世界經濟下行,國際國內市場都面臨著劇烈的變化。
面對這樣的外部環境變化,我認為重理工MBA人才培養也應該作出相應的改變與提升:
第一,建立新的人才培養目標。面對當前變化多端的市場環境,當前人才培養的目標不應當僅僅是理論和實務等具體知識,更應當注重學員能力的培養。例如自主學習能力、創新精神、環境適應能力等等。
第二,打造新的課程體系。為提高學員能力的培養,應當建立新的課程體系,增加溝通交流課、政策學習課、創新培養課等等。
第三,營造新的人才培養氛圍。注重創新實務大賽、案例大賽、創業大賽、移動課堂等活動的舉辦,引導學員參與活動,營造人才培養的氛圍。
第四,增加新的人才考核方式。面對新時代環境變化的要求,應當增加新的人才考核方式,以促進學員自身能力的培養以及學習重點的轉變。
中國MBA教育網采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