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的名單,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會計與財務管理教師團隊成功入選。該團隊由張新民教授作為負責人牽頭組建,共計19名成員共同構成一支學緣背景多元化、年齡結構合理、梯隊層次分明的國際化教師團隊。他們聚焦中國問題,潛心治學、砥礪創新、薪火相傳,躬耕在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一線,科研成果豐碩,成為學生就業創業的引航人,譜寫了屬于貿大的華章。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會計與財務管理教師團隊主要成員合影
緣起:篳路藍縷奠基業
推賢進士展芳華
“我們學院發展的基礎比較薄弱,我們是到上世紀末的時候才有的會計碩士點,工商管理學科一級博士點更是2011年才有。在這樣的一個基礎比較薄弱的學院里邊搞會計學科建設,想‘殺出重圍’可沒那么簡單。”張新民教授回想起團隊“創業之初”的艱辛,感慨說道。正因如此,團隊從建設之初就堅定了信念——以引進人才為團隊立身之本。在團隊建設的前十年中,基本每年都會引進一兩個在領域內享有盛譽的重量級教師;與此同時,團隊還以促進人才多樣、保持學術活力性為原則,不斷從校內吸引人才“轉投”到團隊中來。隨著全球化浪潮的來臨,團隊為開拓國際視野、創新團隊活力,更是加足馬力,大量引進了優秀海外歸國人才。
會計與財務管理教師團隊負責人、
國際商學院教授 張新民
如果說人才是我校會計與財務管理教師團隊能蓬勃發展的動力,那么學術方向則是我校會計與財務管理教師團隊能夠長足發展的基石。“有了人,有了立身之本,你還得問自己你的立足之本在哪里?”深耕何處?如何立足?怎樣才能建設出真正具有貿大特色的教學團隊?張新民教授在團隊建設的過程中每每叩問自己。“外國人到中國來肯定不會買中國的西裝,哪怕你做得再好,相反,他會買走中山裝、買走唐裝,買走具有中國特色的東西。”很明確,“研究中國問題、聚焦中國問題”成為了我校會計與財務管理教師團隊的主攻方向,它像一座豐碑指引著團隊的成員努力前進,也像太陽一般在幾十年內為“土壤貧瘠”的我校會計學科建設持續不斷地帶來了光明與能量。
研究:深耕中國 放眼世界
“擁有全球化視野,立足中國,聚焦中國問題”是團隊進行科研活動的核心思想。據張新民教授介紹,會計與財務管理教師團隊現有成員19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3人、講師4人。團隊成員畢業于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廈門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等國內外知名高校。此外,團隊建設始終秉持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特色——國際化,80%以上團隊成員具有海外教育或訪學背景,具備雙語教學與科研成果國際高端發表的實力。
團隊的人才結構多元化不但表現在地區上,還表現在年齡層上。團隊融合了來自各個年齡段的優秀教師,在這個背景下,張新民教授主張發揮“傳幫帶”作用,與青年教師一對一“結對子”。群以群之相際,代與代之相續,團隊里很多成員都聽過張新民教授的課。陳德球、祝繼高等優秀教師便是張新民教授和其他團隊資深教授們結的對子。昔日青澀的青年教師們在各位資深教授的帶領下,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累積教學經驗,如今已經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中堅力量,并與團隊里更多的青年教師“結對子”,“傳幫帶”文化一直在延續。成員孔寧寧教授表示,傳承已經成為了他們的團隊特色。“傳幫帶”不僅僅是一種工作方式,更是教師團隊里一種獨特的氛圍和風氣。正是因為有這種溫暖的氛圍,從世界各地而來的人才才能凝聚在一起,以實干譜寫華章。“理論的創新需要對一個領域的持續探索和思考”,團隊成員薪火相傳,心懷熱愛、分享激情,青年優秀教師吸收資深教授長年累月積累下來的經驗,依托著“傳幫帶”作用,團隊靈活、健康地運轉,在已有的科研成果基礎上繼續探索中國資本市場上不斷涌現的新課題。
在多元化的人才組合背景以及有效的管理方式下,團隊在2017年成功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互聯網時代的公司財務行為研究”(項目批準號:71790604),是國內財經類高校獲得的首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課題。該課題圍繞并購商業模式、企業估值、互聯網條件下的信息傳遞等熱點和難點問題開展攻關,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影響力的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團隊成員共主持43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其中包括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等具有重大綜合意義的項目。團隊成員奮勇向前,務實篤行,科研成果豐碩,研究成果發表在The Accounting Review、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Management Science、《經濟研究》和《管理世界》等國內外頂尖學術期刊上。依托科研項目,團隊組織舉辦了“新興市場會計、財務與公司治理國際研討會”、“公司治理高端論壇”等高端國際會議,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針對中國資本市場會計、財務與公司治理問題進行深入研討,拉緊了學者們的共同紐帶,獲得了國內外學者的高度好評。
團隊:做有組織的科研
團隊成員們的背景不盡相同,卻共同具備創新與鉆研精神,這份精神使他們各盡所能,眾志成城。在采訪中張新民教授屢次對團隊的攻堅克難精神給予肯定。吳革教授就給我們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在2020年團隊拿到了中石油委托的橫向課題后,立即組織精干力量圍繞企業所急所需開展深入調研,最終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并獲評中石油優秀課題。在會計與財務管理教師團隊中,每一次重大項目的攻關,都會把成員分為幾個小組對分課題進行探究。這就使得每一個重大項目的成功都離不開團隊內成員們的共同奮斗。這種上下齊心的精神并不僅僅發揮在課題研究中,還包括教材編寫與課程準備等教學工作。“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正是成員們將智慧凝聚在一起,將統一信念貫徹始終,才得以屢創佳績。
國際商學院會計系主任、教授 吳革
實際上,無論是對校內老師還是校外學者,會計與財務管理教師團隊都始終秉持著同力協契的精神。錢愛民教授在提到張新民教授時說道:“實際上我們在座的很多老師都聽過張老師的課,張老師這種博大的胸懷其實影響了很多同類高校的老師。”在我校開展的以EMBA的課程為代表的高端課程開課時,張新民教授屢次無私地邀請業內的同行年輕老師來聽他的課程,并利用各種研討會的機會無私地傳授他的教學經驗。張新民教授在努力帶領好團隊發展的同時,希望能夠帶動整個學科共同進步,以為我國科研事業、教育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國際商學院副院長、教授 錢愛民
“如果沒有艱苦奮斗的精神,躺在制度的基礎上混日子,你也能生存,但僅僅是‘活著’而已。”在這樣極具凝聚力的團隊氛圍里,每一位成員都能夠規劃好自己的發展路線,找準個人定位,為團隊發展添磚加瓦。也正因如此,會計與財務管理教師團隊方能使個人力量與團隊力量得到最大化發揮,頻獲殊榮。“我們應當有一種精神,以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培養人才為榮,并肩負起一份責任。”當談及團隊的教育理念與發展初心時,團隊負責人張新民教授如是說到。正是秉持著為祖國教育、科研事業發展攻堅克難的同一理念,擁有著不同學緣背景與年齡資歷的優秀教師共同組成了我校這一群英薈萃的會計與財務管理教師團隊。
教材:打造培根鑄魂
啟智增慧的精品
團隊在教學中精益求精,抓住每一個能改進教學任務的機會和空間。他們有著完善且靈活的基本工作框架:每個課程獨立成立討論組,討論課程教學方案的修改和教學大綱設計的內容。團隊集思廣益,最大效率發揮著每一位教師在教學任務中的作用。“我們的教學方案一年一小改,按照最新情況思考應該增開哪些課程、形成何種課程體系、配備什么樣的師資和對新聘老師的要求等等,很多內容是相互聯系的。”鄭建明教授提到。
財務管理學系主任、教授 鄭建明
“每一次教材更新的時候,我們都把自己逼到墻角,但過段時間再看,我們原先發揮到極致的東西就已經落后了,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斷讓自己前進。”正是這種把自己逼到角落的勇氣,張新民教授及其帶領的會計與財務管理教師團隊才能夠堅持把科研成果與教學活動有機結合,將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每一期新教材。王秀麗教授提到,案例更新也是教學中的一項重點,“我們在使用案例的時候,幾乎每一次課都會更新案例,例如采用大家關注的、最新的中國企業的熱點案例,更好地幫助學生運用書本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此外,團隊認為創新層面傳授知識的過程與老師所做的前沿的課題或論文是高度相關的,師生可以共同探討科研觀點,教學與研究不能割裂。“有價值的研究一定能夠反哺教學。研究支撐教學,研究則具有育人價值,人才培育過程又有了有堅實的理論作為支撐,這樣一來,研究就有了生命力。”雷光勇教授如是說。正因如此,團隊的教學與科研相輔相成,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獨立思考并形成個人思想體系。
國際商學院教授 王秀麗
國際商學院教授 雷光勇
所謂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這句話用于評價我校會計與財務管理教師團隊再合適不過。團隊為人才培養所實行的校外導師制度正是他們極富創新精神的證明。這一制度最早由張新民教授建立,目前已延續使用15年。在這一制度背景下,每位專業碩士學位的學生都可以選一名校外導師,這些校外導師個個“來頭不小”,他們均是來自于央企國企的CFO,包括投行、金融機構的高管等在行業深耕數年且掌握最新行業動態的專業人士。在校期間,團隊采取校內外導師聯合培養的模式,其內容涵蓋校內外導師的合作案例開發,就業推薦。校外導師制度為學生與導師深入、密切的互動搭建平臺,以實務為導向,力求培養不拘書本,具備職業能力的優秀畢業生。
此外,團隊非常注重教材選用和應用型人才培養。值得一提的是,張新民教授和錢愛民教授主編的《財務報表分析》榮獲了首屆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是全國會計學科唯一一本榮獲一等獎的本科教材。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專業課程拿到“國家級認證”——團隊的會計學與財務管理本科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財務報表分析》與《審計學》課程分別成為首批國家級一流線上、線下課程,《財務報表分析》、《公司理財》為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財務會計》、《財務報表分析》榮獲北京市優質本科課程、優質本科教材課件等省級獎勵。有了教材的支撐,便是團隊培養的本科生、研究生100%的就業率,從商務部到國家稅務總局等政府機關事業單位,都能看到團隊培養的畢業生的身影。
育人:爭當會計與財務管理
教育的“大先生”
團隊成員認真學習和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堅持“學高為師、德高為范”,努力踐行立德樹人的宗旨,以為中國未來發展培養人才為己任,加強教學科研活動中的思政建設,努力做好學生錘煉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
“經師易求,人師難得”,團隊將課程思政建設與教書育人緊密結合,力求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實現“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的統一,“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團隊成員一直秉承“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祝繼高教授在講到課程思政建設時真誠地說到:“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不是講說教,而是結合國家政策方針和財經界的現實案例來講,通過課程教育把我們的專業知識和國家的建設發展以及企業的高質量發展結合起來,從而加深同學們的感觸。”現實的案例、真實的環境極大地增強了教學課堂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啟迪學生自覺思考——如何才能立志、明德、成才,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案例分析本身就是在教育同學們怎么樣守住道德底線,怎么樣打造職業道德”錢愛民教授如是說。會計學天然的課程特色和優勢,讓學科本身與思政教育有著巧妙又自然的聯系,思政教育“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它透過每一滴知識觸碰學生心靈,溫柔而有力地引導學生培育健全人格,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在新時代中盡展青春風采。
團隊教師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嚴格課堂教學時間管理。課堂是精心設計的舞臺,“我既不可能提前下課,也不可能拖延下課,不可能,永遠沒有。”張新民教授強調。妥善的課程設計和時間管理將教學與課程思政有機結合,增強了課程思政建設的生動性與實效性。是以,團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用博聞強識傳播知識,用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幫助學生堅定人生理想,塑造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是如此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才有課程思政建設的累累碩果——張新民教授作為負責人的《財務報表分析》課程獲評首批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錢愛民教授作為負責人的《財務會計》課程獲評北京市課程思政示范課程。
“正心以為本,修身以為基”。團隊成員依托基層黨支部和學系定期開展思想政治學習活動,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國科技大會等各項重要會議上的講話。團隊成員在思想政治學習活動中碰撞思想、交流心得、凝聚共識,在學習和討論中深化立德樹人初心,在批評與自我批評中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張新民教授總結“回首過往,我們相當值得為取得的成績給自己唱贊歌,但是那已然成為歷史,展望未來,我們應該繼續傳承、發展下去。”放眼望去,團隊教師凝心聚力、傳幫結對,在堅持立德樹人的同時,在教學和研究中大量創新,屢屢創下佳績。如今,團隊成員們仍然堅守在教學與研究的第一線,潛心貫注,澆灌熱愛。對教育事業和研究教育規律的熱愛是團隊成員們無懼困難、無私奉獻的精神源泉,希望團隊初心不改,懷一腔熱血踏平坎坷,在未來創造更加輝煌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