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中國第四大沙漠,騰格里沙漠。
穿越金黃,配合沙地在陽光下表現出的細膩紋理,來自一百二十一所商院校的四千余小伙伴們猶如一條堅挺的背脊,橫跨騰格里沙漠,綻放琉璃的生命之光,用勇敢無畏和齊心協力共同走一條漫漫長路。
三天兩夜
70公里征程
騰格里沙漠
鹽堿地和沙漠地形
7級沙塵
121所商學院校友與老師
一同啟程,譜寫沙漠之聲
李開復說,沙漠徒步是最接近企業家精神的運動。
對于商學院的師生來說,現實與目標的殘酷距離,是對體力與意志的極大挑戰,但他們愿意冒險開拓、超越自我、團隊協作,為一個目標出發。
1
每一次準備,每一場更好的旅行
堅持參加訓練、購買必備裝備可謂是備賽的標配,但背后包含更多的是全員的自覺堅持和細心籌備。
尤其對于第一次參賽選手而言,無經驗可借鑒,只能憑借感覺進行賽前準備。“我們學院的小伙伴們為此也做出不少努力”,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經濟管理學院在組織成立參賽小組到隊服設計再到請教專業人士教學訓練,參賽人員全程都在參與。
只要有時間,大家就會組織訓練,老師更是以身作則,參與組織每次訓練。同時因為疫情緣故,本地同學集中進行訓練,外地同學會自行訓練,雖然學生遍布各處,但是號召訓練的熱情一絲不減。
正所謂萬事俱備,老師的支持與參加是對學生的認可和其自信心的提升。
北京郵電大學應急管理學院副院長謝智勇老師今年雖然不是第一次參賽,但是提到第一次參賽的原因,他表示,北郵經管學院作為亞沙的創始學院,從未缺席過亞沙,而自己當時作為MBA的行政人員,也希望能體驗這一盛大的賽事,與同學們共同進退。
不登長城非好漢,“亞沙”于廣大商學院師生而言也是這樣的存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兼MBA教育中心主任錢學鋒老師說到:“正因為亞沙有了MBA學子這個最活躍因子,才使得‘亞沙’成為獨特文化。去年,學院學生自發參加‘沙9’,今年的‘沙10’學生參與的熱情高漲,作為老師更是要支持學生,這不僅是因為學生需要老師的支持,也更是學院與老師的責任”。
參加一次亞沙需要準備什么?除了人力物力的齊全,河北地質大學管理學院似乎憋了一股勁兒。
一切的準備都是為了更好的旅行。時隔兩年,河北地質大學管理學院再次來到亞沙,并沒有想象中的“手生”。說到此次準備,河北地質大學管理學院院長王漢新老師不由地提起前幾年學院參加的賽事。
2017年開始,河北地質大學管理學院學生為了做團隊,早早形成一個小組織,并在亞林賽取得過亞軍,爬黃山拿過季軍。從2018年開始,隊伍開始龐大,學院14位老師與學生出戰了規模更大的亞沙賽,只有一名學生未完賽,而當年整個亞沙完成率僅40%。2019年與2020年的兩年時間正給了他們“養兵蓄銳”的機會,王漢新老師自豪地說到:“今年,出席的學生全部完賽”。一直以來的準備積累出足夠的力量和勁頭,正如王漢新老師所言,本次參加亞沙多了一絲游刃有余。
專門開設了亞沙相關課程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MBA學生對于亞沙的熱情尤為高漲,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李自杰教授介紹道,“他們每個人都非常愿意為團隊付出,在賽事準備期間,每個人都各盡其責,為團隊的成績提高而努力,有的同學不斷參加各類賽事,以保持參賽狀態;有的同學則根據自己的情況加強自身體能訓練,沒有辦法集中訓練,就通過線上打卡的形式共同加油!”
而不管大家的準備方式、準備規模如何,亞沙于他們而言都是一次任重而道遠的征途。
2
沙漠疊加的腳印,烙印心底的回憶
遠離城市紛擾,沒有車水馬龍,沒有網絡,三天兩夜與天地作伴,這里只有風沙。
但很多首次來到亞沙的老師都認為,亞沙確實是一次不錯的體驗。
一邊是師生陪伴,一邊是大自然的考驗,驪色駿馬、飛沙踏海的背后是心理建設不斷的被擊垮與重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兼MBA教育中心主任錢學鋒老師說起:“三天36到100公里的賽程,殘酷的沙漠環境,反復沖擊著體力和心理的極限,但每一次放棄后的堅持都讓內心更加強大,沙漠也成為了治愈心靈的解藥”。
在“亞沙”這個大型團建現場,大家的勝負欲絲毫不減,都渴望在這樣的平臺展示不一樣的風采。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兼MBA教育中心副主任文豪老師到賽事結束還依稀記得,大家當時埋頭并進的模樣。三日沙漠,三種面貌。他講到:“比賽第一天,全員鼓足力氣埋頭前行,直奔終點,但好似少了些什么;所以到了第二天,大家重新調整心態,學會享受沿途的風景,與兄弟院校一同加油打氣;而第三天,大家精力消耗大半,“放棄”與“堅持”不斷在心中糾結,最終堅持戰勝放棄。從與其他人競技到與自己競技,這是一場足夠酣暢淋漓的較量與體驗”。
生命有裂縫,才能照進陽光!身處沙漠,心向陽光!
沙漠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是一個神秘的存在,但實際情況卻超出想象。
第二天,騰格里沙漠迎來7級狂沙。
淡淡的黃沙會在周圍飛舞,朦朦朧朧的。遠處的天邊已經籠罩在黃沙之中,難辨東西,而極端環境總能把人的某些品格與潛能最大化。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經濟管理學院專碩教育中心主任沐擇鳳老師說到,雖然賽前通過跑山路進行備賽,但是用跑山路的難度來衡量沙漠還是有很大誤差的,當腳踏入沙漠那一刻,置身于大漠沙海之中,“眼睛在天堂,腳在地獄”的那種震撼體驗才真真切切得到了印證,大家因下陷的發力感覺而發蒙,再加上天氣的惡劣,勢必會打擊MBA隊員士氣。但她也強調,MBA隊員大多在城市生活,很少有機會受到大自然的挑戰與考驗,通過亞沙這次機會,個人的潛能,個人的毅力得以激發與考驗。
“此次亞沙之旅的天氣遠不如上次參加的惡劣”,河北地質大學管理學院院長王漢新老師這樣說到這次亞沙體驗,“很享受這次同臺競技、互相展示的機會”。
有密密麻麻的腳印、有艱辛的汗水、有感動的友情、有震撼的大自然景觀。誠然,亞沙給大家都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這些都形成彌足珍貴的記憶。
3
懂得渺小,方能強大
在大自然面前,我們是渺小的,想要變得更加強大,除了提升自我,還要集聚更多的力量。
亞沙是一次絕佳“拉攏人心的戰役”。
一起吃苦比一起吃甜更能聚攏一個團隊的凝聚力。上海海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MBA教育中心副主任王守云老師分享了一個故事,途中沙友永不言棄的拼搏精神、隊友之間的互助與鼓勵都給他留下深刻印象。有一位隊友,第一天、第二天都沒能堅持到第一個CP點,但是第三天,他堅持跑完全程,這種永不言棄的精神,讓親身經歷的人感動。“在比賽過程中,各個院校體現出來的團隊協作精神,也都能讓大家獲益很多”。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經濟管理學院專碩教育中心主任沐擇鳳老師也同樣提起,在比賽過程中,隨著賽時的拉長,每個人出現不同程度體力不支、身體不適,其中一位同學出現心臟顫抖情況,同組小伙伴在自身不適的情況下,從未放棄他,一直陪伴、攙扶翻越每一個沙丘。賽后,大家把艱苦當成笑話來講,大有笑看風云的感覺,更是因為此次機會,大家變得更加團結。
“亞沙最契合素質拓展,鍛煉學生意志力和團隊的合作協作能力。這也是運營一個企業團隊需要的基本素質。”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兼MBA教育中心副主任文豪老師認為,如今的MBA學子不僅需要基本的商業管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心智的改變。
這種心智的改變不僅僅體現在課堂之內,還有課堂之外,例如此次亞沙讓學生有一次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亞沙能夠點燃學生的激情,讓學生能夠知道堅持、協作、交流等,這些對學生未來的工作與生活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勇敢、堅毅、拼搏、進取”是亞沙呈現出來的精神,也一直被稱為商學院“第二課堂”。正如上海海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MBA教育中心副主任王守云老師所言,它不需要去對比或者對應某些課程,是獨立于課程之外的另一種體驗,更多的是讓大家通過艱苦的訓練,不斷挑戰自我,在賽事中呈現自我,找到更好的自己,在極致條件下看到真實的自己以及決策當中的定力。
這也是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商學院MBA師生參加亞沙賽,寧愿頂著7級的風沙,放棄小長假挑戰自我的原因。
積極樂觀,一種重要的人生態度。無論是亞沙的穿越沙漠,還是企業的創業與管理,對于MBA人來說,都需要在堅持以外具備積極向上的天都,所以他們才能取得成功。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李自杰教授講道,“這正是因為喜歡運動的人都具有正能量,他能給團隊帶來一些積極的變化,能夠正向的影響周圍的人。參加亞沙的人也是如此,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比較積極樂觀,同時會把樂觀的情緒傳遞給其他人,從而帶動團隊的向上發展。”
夕陽下,當你靜靜地凝視,那里的景色和線條永遠的明朗簡單,而色彩卻變幻萬千,沙漠的魅力不僅如此。除了帶給人觀感上的沖擊,感受大自然的巨大能量外,也讓人類從沙漠認識自我,挖掘自我的可能。
通過亞沙的賽事,可以提高同學們的凝聚力,提高集體榮譽感。北郵應急管理學院院長謝智勇老師介紹到,北郵在沙6時取得了前8名的好成績,但北郵沒有一個同學的單人成績進入前20名。“這就是團隊的力量,我們也向外界展示了北郵的凝聚力。”
同時,亞沙對于 MBA的實踐性也具有很大的幫助,它可以覆蓋全國的MBA圈子,為MBA同學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流平臺,可以促進各學院之間的交流。
俗話說,遇強則強,這樣吃苦受累的經歷,將人磨練地更加堅毅,面對困難產生更大的免疫力和承受力。大家都將練就一身硬骨,面對不可預知和不測風云的未來保持從容淡定。
一次亞沙的結束
不代表永遠的結束
懂得渺小,方能強大
短暫的旅行終究是要回歸生活常態
繼續走漫漫長路
而人生就好似乎在沙漠旅行
一步一腳印,方能看到生命綠洲
生活中有太多可能與不可能
越是憧憬越要風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