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2021年兩院院士增選結果正式揭曉,共有149人當選。其中,中國科學院增選院士65人,中國工程院增選院士84人。南京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大氣科學學院談哲敏教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物理學院馬余強教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院士。 此外,據不完全統計,南京大學校友張平、宋保亮、朱敏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為民校友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鮑哲南校友當選為中科院外籍院士。
祝賀!
談哲敏院士
談哲敏,男,1965年1月生,江蘇宜興人。南京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大氣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21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談哲敏教授自1986年起先后在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1989年留校任教,1999年晉升教授。歷任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主任、中尺度災害性天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南京大學校長助理、南京大學副校長等職務。期間曾在德國慕尼黑大學、日本全球變化研究所、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作訪問研究。曾任中國氣象學會副理事長、國際動力氣象委員會(ICDM)委員、國際THOPREX中國國家委員會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共同召集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學部咨詢委員會委員,現任世界天氣研究計劃(WWRP)中國委員會主席、國際氣象學和大氣科學協會(IAMAS)中國委員會副主席、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大氣科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教育部高等學校專業設置與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等學術兼職,Journal of the Meteor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Adv. Atmos. Science、《氣象學報》《大氣科學》等學術期刊編委。
談哲敏教授長期致力于大氣動力學、臺風動力學與大氣可預報性等領域的基礎性理論研究。圍繞臺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的動力學及預測這一國際重大科學前沿,在大氣邊界層動力學、臺風動力學和災害性預測理論等方面取得了系統性研究成果,在天氣動力學等領域產生了重要國際影響,為提高我國災害性天氣研究的國際地位、推動災害性天氣學科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此外,談哲敏教授在高等教育研究領域也有著深厚造詣與突出成績,他全力推進實施南京大學“三三制”本科人才培養體系改革,相關成果獲第七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并在國內產生重要影響。
馬余強院士
馬余強,男,1964年11月出生于浙江余姚,籍貫浙江寧海,物理學家,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1993年獲南京大學理學博士學位,1995年被聘為南京大學物理學教授,1997年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1999年榮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001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2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南京大學物質科學前沿理論研究中心主任。
馬余強主要從事軟物質物理研究,致力于運用統計物理學研究活性物質的非平衡集體運動以及生命物質中細胞的界面物理,做出了系統性、原創性工作。他在活性物質的宏觀集體運動理論和微觀機制方面做出了若干首創工作:建立能正確刻畫活性物質宏觀集體運動的動力學方程,發現有序相出現長波漲落,從而提出活性物質集體運動的失穩概念;他揭示活性物質中拓撲缺陷的微觀起因,率先提出無需流體亦可激發其拓撲缺陷。進一步闡明宏觀集體運動失穩起因于微觀拓撲缺陷的反常超擴散動力學。他運用界面調控的物理圖像,系統研究參與生命過程的納米載體-細胞-生物大分子三類重要界面作用,形成國際上有特色的統計物理研究思路,推動統計力學在該領域的發展:他首次發現粒子旋轉入侵細胞的規律及自發滲透細胞與受挫包裹的新機制,在國際上最早通過理論探索生物相容性好的DNA載體與細胞相互作用,從而提出負電載體通過角攻擊方式高效進入負電細胞膜的“類電荷吸引”物理機制。此外,他提出pH敏感的相變物理調控來設計載體靶向腫瘤細胞,減少對正常細胞損傷,為未來靶向腫瘤輸運提供重要見解。
馬余強于2007年4月加入民進。2007年12月起任第十二屆、十三屆、十四屆民進中央委員,2012年7月起任第九屆、十屆民進江蘇省委副主委、省直工委主主委,2013年1月起第十一屆、十二屆江蘇省政協常委。
此外,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新當選兩院院士中,有五位南大本科校友,分別是:
張平
當選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院士
1987.09-1997.06:南京大學數學系基礎數學專業,本科,碩士,博士
1997.07-1999.06: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博士后
1999.07-2001.03: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2001.04-2003.03: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
2003.04- :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2005年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
2011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研究方向:微局部分析,非線性偏微分方程
宋保亮
當選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
宋保亮,1975年1月19日出生于河南省林州市(林縣)。1997年于南京大學獲學士學位,2002年于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其后在美國西南醫學中心進行博士后研究。2005年任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研究組長、研究員。擔任科技部重大蛋白質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百人計劃”終期評估優秀。現任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
2019年9月,獲得“科學探索獎”。
朱敏
當選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
朱敏,1965年10月出生,1984年獲南京大學地質系古生物地層專業學士學位,1987年獲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生部(中國地質大學)古生物地層專業碩士學位,1990年獲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脊椎動物學博士學位。先后在中國地質博物館、法國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德國柏林自然博物館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現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理事《古生物學報》和《古脊椎動物學報》編委。
楊為民
當選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院士
1984.9-1988.7南京大學化學系物理化學專業,本科學習
1988.9-1994.7南京大學化學系物理化學專業,碩博連讀
1994.7-1998.10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課題組長、研究室副主任,工程師、高級工程師
2003.1-2015.2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副院長、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
2015.3-至今 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長,教授級高工
2015.10-至今 綠色化工與工業催化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級高工
鮑哲南
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鮑哲南,1970年出生于中國南京,化學家,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斯坦福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 。
1987年鮑哲南考入南京大學化學系;1995年獲得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系博士學位后進入了貝爾實驗室任職;2001年獲得貝爾實驗室杰出研究人員稱號;2004年進入斯坦福大學化學系任教;2007年獲得斯坦福大學工程教學女教師優秀獎;2010年底作為創辦人之一的C3Nano公司在美國硅谷成立 ;2011年獲得影響世界華人大獎;2015年被選為《自然》雜志年度十大人物;2016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2017年獲得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2021年4月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2020年12月,受聘成為南京大學校長國際事務顧問。
再次祝賀所有新當選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