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世界氣象組織的數據,2019年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到了過去80萬年以來的新高。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隨著各國溫室氣體排放量猛增,影響到了生命系統的安全,我國由此提出“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這對于對“碳排大戶”——傳統能源行業而言,既是艱巨的挑戰,也是難得的機遇。
8月13日20:00,【商院云講堂】專家賦能系列直播準時上線!本期以“碳達峰與碳中和與中國能源結構調整”為主題,邀請到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教授于立宏為大家分享她的精彩觀點,直播由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講師馬也主持。本期直播有哪些精彩內容?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吧!
第一部分
1.什么是“碳達峰”和“碳中和”?為何提出“雙碳目標”?
所謂“碳達峰”,是指二氧化碳年總量的排放在某一個時期達到歷史最高值后,先進入平臺期并在一定范圍內波動,最終進入平穩下降階段。它的時期長短主要取決于該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當經濟增長從依賴數量轉向依靠質量時,碳排放增長速度開始減緩并達到峰值。“碳中和”簡單來說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節能減排、森林碳匯和CCS技術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中國提出“雙碳目標”,一方面是為了確保執行巴黎協定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因為目前中國經濟增長面臨的能源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增強,我們必須向綠色發展方式轉型。
2.中國碳排放的現狀如何?實現“雙碳目標”存在哪些挑戰?
目前中國的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在碳強度上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19年的數據顯示,在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中,發電和供熱占比是42.2%,工業制造過程占比是38.9%,也就是說中國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是能源生產和工業用能領域,石化、化工、鋼鐵、有色、非金屬、電力、建材這7大耗能產業更是普遍存在產能過剩,工藝技術設備落后的情況。
因此,如何提高裝備制造業高技術產業的比重,提高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是我們面臨的一大挑戰。另一方面,國內能源結構短時間內難以讓煤炭占比大幅度下降,能源利用效率偏低,所以,如何高效與清潔地使用能源也是實現“雙碳目標”的挑戰之一。此外,中國離承諾“碳達峰”的時間不足10年,離實現“碳中和”只剩39年。碳減排的時間短,任務艱巨,打造發展新范式任重道遠。
第二部分
1.如何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碳減排目標?
通常我們所說的“優化產業結構”是指三產之間的結構調整。具體到工業內部結構問題上,一般有兩個主要解決途徑:一是降低高耗能產業比重,增強高耗能產業的碳減排力度;二是提高裝備制造業或者高技術產業的比重。特別是針對高耗能產業要進行碳減排——淘汰落后產能,提高能效,實現燃料替代(去煤化)。
2. 如何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
作為實現“雙碳目標”的治本之策,優化能源結構的方法,總的來說就是一句話:供給端清潔化和消費端電氣化。即,推動煤炭高效清潔利用,發展風電與光電等新能源,增加核電發電量比重,健全工業、交通、建筑、家庭等領域的清潔動力解決方案。
第三部分
1.煤電的出路是什么?
根據國家能源局2020年4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征求意見稿)》,其中明確了未來推動煤電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路徑,就是發展清潔、安全、高效的火力發電以及相關技術,因地制宜地推廣熱電聯產、熱電冷三聯供。
需要注意的是,煤炭高效清潔利用方面依舊存在一些困難與挑戰:1.資金方面,升級與技術改造的投入巨大,可以通過提高電價和征收碳稅的辦法解決費用問題;2.技術方面,我國的高溫材料焊接距世界先進水平仍有差距,需要加大研發力度提升火力發電效率;3.政策方面,當前煤電價格低,消費端沒有實施燃料替代的動力,應繼續提高用煤成本,讓其失去經濟性。
2.核電能否挑起大梁?
綜合來看,核電有成本低、生產時不排放溫室氣體、受環境影響因素小等優勢,因此核電可以大規模地替代化石能源,與風、光、水等可再生能源協同發展,構建起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化能源體系。但當前中國核電生產仍受技術、原料、安全等多方面的制約。
3.風光新能源為何發展緩慢?
中國當前存在風光發電高裝機容量與低發電量并存的現象,主要原因在于:國內能源供需分布不匹配,以及風光資源受制于地理氣候條件,這些都導致了棄風棄光現象。另外從政策層面來看,風光電的價格補貼即將退出,風電產業和光伏產業配置開始逐漸依靠市場競爭,這些都是影響風光新能源發展的因素。風光新能源的發展實際上是實現“雙碳目標”的主要舉措。
未來我們應該統籌規劃電力供應體系,將其納入到電力發展總體規劃中;擴大碳排放交易,落實風光等可再生能源的配額制度;開發分散式風光資源,提高風光電的消納效率;加大研發力度,對輸送、儲存、利用等關鍵技術進行攻關。
第四部分
未來交通領域碳排放的主要路徑是什么?
在交通領域中,公路運輸是碳排放較高的產業。當務之急,應進一步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除了政策方面(綠牌優先、補貼、雙積分管理、市場協同性等)的支持外,我們需要持續優化基礎設施的布局,提升充電設施的充足率與使用率;實現核心技術,特別是電池研發方面(資源獲取、安全性提高、燃料成本降低)的自有化。
完整版視頻
↓識別下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