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MBA教育網訊】一條公益之路能夠走多遠?一份以賦能他人為目標的事業能做到什么程度?一位始終向光而行的人能產生多大的影響?賦啟青年發展中心的創始人、2008級復旦MBA校友周穎Joey用她的一生做出了回答。
周穎
2008級復旦MBA校友
復啟教育與賦啟青年發展中心創始人
今年6月,同學老師們驚聞周穎因病逝去,而她留下的公益機構已直接影響了6萬人次大學生和青少年,覆蓋全國超過300余家社團,為近50家公益組織提供志愿者……她深懷大愛的靈魂熠熠生輝,照耀和感動了無數人。
我們相信周穎的故事不會結束。在復旦MBA,還將有許許多多同學與周穎一樣擁有可愛和閃光的靈魂:他們視公益和創新為畢生之所愿,而復旦MBA也成為他們身后最重要的支持。
愛,讓她們找到
自己與社會的真正聯結
“我跟小穎是在復旦讀書的時候認識的…”回憶起與周穎的相識,作為其MBA同學和創業合伙人的趙倩還是會自然地露出微笑:“就好像兩個人天然會被彼此吸引一樣。”
2008年,同為復旦MBA學生的趙倩和周穎相識于課堂,一顆有趣的靈魂遇到另一顆。“多一些體驗,少一些目的”,兩個女孩成了MBA里的另類群體,同時也成了一輩子的好朋友、好閨蜜。
周穎和趙倩
當年發生的汶川地震和華南雪災,讓不少復旦人紛紛把目光投向公益領域,趙倩和周穎自然也是其中之一,她們很快就報名加入了復旦MBA愛心委員會。彼時,愛委會還只是一個成立不久的新生社團,以助學服務為主,同學們募集善款,設立助學金,幫助貧困地區的孩子,但并未建立起完善的組織架構和發展愿景。滿懷熱情的周穎和趙倩等同學,利用他們所學的管理知識,在對國內外其他優秀公益組織進行調研之后,拿出了一份評估報告,并在報告中對愛委會的未來發展提出了不少中肯建議。
時隔多年,復旦MBA項目副主任戴寧紅老師依然還保留著這份報告:“當時小穎她們把報告交給我,我就跟她們講,與其做一個愛委會的評判者,不如把自己變成一個行動者。”戴老師的話讓周穎、趙倩等人深受啟發和鼓舞。她們也由此從公益的“理論派”,真正變成了“實踐派”。
2009年夏天,她們牽頭發起了一次“我很棒”夏令營,帶領復旦同學們來到寧夏西吉的貧困山區進行暑期支教。這次實踐活動徹底改變了她們的人生。在支教團隊的陪伴與啟發下,孩子們一點一點發生著變化,臉上逐漸洋溢出的自信和笑容。團隊成員也真切地感受到教育的強大力量,并且越來越樂在其中。
在共同的興趣實踐中,大家彼此心靈相通,關系愈發緊密。到畢業時,幾位支教伙伴干脆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放棄原本穩定高薪的工作,轉而進行青少年素質教育的公益探索,每個月給自己發2000塊工資,卻依然興高采烈。“我們想趁年輕的時候去不計成本地搏一次,去探索人生的更多可能,也想看看我們在一起究竟能創造怎樣的夢想。”趙倩說。
“以小穎她們的能力,完全可以拿到一份非常好的offer,在職場綻放光華,但她們卻義無反顧投入到青少年成長啟迪的公益事業。”提到這件事,MBA同學兼好友、上海復志信息技術有限公司(Raise 3D)創始人兼CEO封華始終為周穎和她的伙伴們感到驕傲:“對她們來說,這是非常能令她們興奮和全情投入的工作。”
“這也是復旦MBA教育理念的一次延伸。”戴寧紅老師總結道,“在復旦MBA,我們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展,著力于一種底格式的培養與塑造,希望啟發學生逐漸認知自我,發現自己的天賦和才華,找到彼此的共同點,從而實現自己與社會的連結,而小穎和她的伙伴們,真正做到了這一點。”
向光而行,
世界就會變得更好
一同前往寧夏的支教團成員中,有一個來自中國臺灣地區的男生陳雙卯(Daniel)。后來,他成了周穎最摯愛的丈夫、最親密的事業拍檔,在公益之路上相扶前行。盡管在人生最后階段,周穎已經飽受病痛折磨,消瘦憔悴得脫了相,但在Daniel心中,妻子永遠是那個在寧夏西吉的滿天星光中與他微笑同行,美麗得令人心動的女孩。
遠行支教一開始并不順利,他們睡在教室的硬桌椅上、沒有足夠的水來洗臉刷牙、孩子們最初也表現得疏離冷淡,甚至支教隊員在餐館吃飯,偶爾都會被“坑錢”……作為活動的主要策劃人之一,Daniel越來越沮喪:“我們做這件事的意義到底在哪里?我們真的可以改變這些孩子嗎?”然而,和周穎的一番對話改變了Daniel的想法。
身為領隊,周穎也擔負著巨大壓力,但她始終樂觀又積極。在西吉夏日的天空下,周穎笑著告訴Daniel:“你一定要看到事情光明的那一面,并且相信這個光明的事情存在,它就一定會有改變,世界就一定會變得更好!”
“你知道嗎?在滿天的星光下,她的眼睛里好像也閃著星星,對我說我們都要向光明而去。”這一刻,Daniel深深愛上了眼前這個的女孩。之后,從復旦MBA愛委會的一系列愛心活動,到畢業后的公益創業,再到共同創辦賦啟青年發展中心,Daniel與周穎始終相攜相伴,在培養青年領袖教練、引領青年發展這片公益領域不斷深耕。
“跟著青年人一起成長,就是跟著祖國的未來一起成長。”這是周穎與Daniel共同的信念。他們相信,激發一個青年的能量,就能以他為中心輻射影響更多人;大家一起來創造價值,社會才能變得更好。“小穎她一直都希望,賦啟能夠成為本土最棒的大學生公益機構,影響更多大學生。”Daniel說。
而在始終關注著他們的戴寧紅老師看來,在周穎這一群人身上,可以找到很多復旦人共有的精神,比如務實、創新、追求卓越和品質,以及對多元文化的包容和理解……這些都是復旦MBA學生普遍認同并踐行的價值觀。
“從1991年到今天,無數從復旦管院走出的學子覆蓋了這個社會的各行各業。他們都像周穎們一樣,在各個崗位上奮力前行,努力付出,在社會最需要的時刻將自己的所學所能全情投入,這就是復旦人務實的精神,也是復旦人的責任與擔當。”戴老師總結道。
以愛之名,
生命會無限延伸
“對我來說,生命中難得會遇到一個如此完美的女孩,樂觀、堅強、積極向上,能量無限充沛,挫折和憂傷這樣的詞匯從來不會出現在她的字典里面。”封華這樣形容他記憶中的周穎。像封華一樣,身邊很多人都認為,周穎就像一顆星星,總是給別人以溫暖和力量,相處起來妥帖又舒服。
周穎去世后,親友們為她舉行了一場人生告別會。同學、親友、公益伙伴、多年來被她幫助和改變的孩子們……大家從天南海北趕回上海,許許多多悼念的聲音匯成清輝星河,照亮她遠行的路。正如戴寧紅老師在告別會上的發言:“她是一朵綻放的玫瑰,她留下的每一個主意都放射出燦爛的生命之光。”
在周穎留下的眾多“主意”當中,“Diggers青年領袖教練計劃”是光芒最璀璨的一個。Diggers,意為“挖掘者”,周穎和伙伴們希望通過這一項目,培養更多專業的大學生志愿者,使他們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做到實現自我。由“Diggers計劃”延展開來,2013年,賦啟青年發展中心正式注冊成非營利社會組織,推動“讓助人者更專業”的核心理念,致力于為青年提供賦能和啟迪教育。
8年來,賦啟影響了無數年輕人,讓那些初入大學、有些不知所措的青年在此相聚,有了心靈的安處,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此外,周穎、趙倩、Daniel等人當年發起的“我很棒”夏令營,也在一屆又一屆復旦MBAer的堅持和傳承下,成為復旦MBA愛委會的品牌項目。10余年光陰荏苒,在“勇擔社會責任、成就未來精英”的共同信念下,愛委會依托復旦MBA豐富的管理學、心理學資源,以關注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為重點,在MBA同學與貧困山區的孩子之間搭建起一座座愛心橋梁,助力他們樹立更加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足跡遍布西北西南多個省份,形成了極大影響力。
“我們的公益項目不是扶貧,也不是簡單支教,而是正向的心理建設和積極的心理引導;我們的夏令營,不僅傳遞關愛,更傳遞平等和尊重。”在戴寧紅老師看來,這正是復旦MBA教育的愿景和使命的體現,“復旦MBA培養的是能夠影響世界、有使命、有擔當的領導者,只有懷揣利他之心,懷揣情懷和大愛,才能在商業和社會中走得更遠。”
“生命的自由并不來自于擁有任何東西,而是來自于開放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小穎的生命旅程雖然只有短短39年,但她的生命又是無限延伸的。”戴寧紅老師動情地說,“在這段旅程中,她忘我地付出和創造,找到了自己的天賦、伙伴、使命和人生的意義,將一份赤誠的愛和美好奉獻給了這個世界。”
周穎已經走完了自己的英雄之旅,但她的能量就像一顆顆種子從復旦MBA散播到四面八方。
愛,仍在心與心之間傳遞,生生不息。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MBA教育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MBA教育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本網不保證向用戶提供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該外部鏈接指向的不由本網實際控制的任何網頁上的內容,本網對其合法性亦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您的每一個有效信息都至關重要
服務熱線: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