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MBA教育網訊】編者按:4月17日,南京大學MBA將邀請亞太地區MBA同學們一起,助力南京城墻申遺活動,那么,為什么要助力城墻申遺?南京城墻的申遺工作進展到哪一步了?“六朝古都”有著怎樣的古韻城墻呢?請跟隨我們開啟南京城墻申遺的歷史篇章……
中國明清城墻簡介
“中國明清城墻”是中國古典城市形態與現代城市形態的參照系,是人類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城市文明多樣性的稀見案例。同時,它們得以保存至今,還是人類傳統城市文明與現代城市文明能夠有機融匯、傳承發展、和諧共生的典范。
“中國明清城墻”繼承了中國古代的筑城技術以及以城墻為載體的中國傳統城市文明觀念。明清城墻的規模大小有基本的規定,都城、二級王城、府城、州城、衛城遵循尊卑有序的原則。提名的八處遺產項目能夠完整和立體的表現中國古代傳統城垣構筑技術、城市和城防體系以及以城墻為特質的中國古代城市的空間格局與中國禮儀思想及哲學觀念。所以說,中國明清城墻是珍貴的文化遺產。
總體申遺推進歷程
●2006年
江蘇“南京城墻”、陜西“西安城墻”、湖北“荊州城墻”、遼寧“興城城墻”列入《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
●2009年
湖北“襄陽城墻”、浙江“臨海臺州府城墻”先后申請加入聯合申遺項目,聯合申遺項目組合轉為“4+2”模式。
●2012年4至6月
在安徽省文物局的努力下,安徽“壽縣城墻”及“鳳陽明中都皇城城墻”也提出加入聯合申遺的申請;同年7月,國家文物局公布了更新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來自六省的8個市組成了“中國明清城墻”項目。
●2014年7月
河北正定、福建長汀、河南開封、廣東肇慶的代表也參加了南京會議,這4座城市也擁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城墻。代表們明確表達了想參與“中國明清城墻”申遺。
●2018年5月
中國明清城墻聯合申遺第六次工作會議在南京召開。文物保護專家阿里先生考察南京城墻。
中國明清城墻聯合申遺LOGO
中國明清城墻聯合申遺LOGO標識造型設計成徽章式圓形,象征聯合申遺城市團結凝聚,和諧奮進。標識提取了城墻視覺特征元素,突出城墻、城門、城樓等文化符號進行設計和藝術處理,簡約且識別性強;文字部分借鑒國家文物局頒布的“中國明清城墻”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標識內容,文字與圖案環繞融為一體;顏色以深藍、粉綠為主調,明暗搭配,表達了沉穩、寧靜、新銳、活力,彰顯古老城墻與當代城市建設交相輝映、和諧共生的理念。
南京明城墻自明初開始大規模興建,距今已有650余年的歷史,是目前中國地面遺存最大、原真性保存最完好的城市城墻,也是南京最具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國際文化名片。南京城墻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古城垣,也是八城市城墻中唯一的京師城垣。
南京城墻構成的城址由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和他的謀臣劉基等人選定并設計,以中國傳統的堪輿學說為依據,繼承了東吳以來歷代定都南京的政治家和堪輿家的風水理念,把堪輿學說發揮到了極致。在城墻及城市選址方面,明代南京城的地形被丘陵大山與江河湖泊環繞,北面有獅子山、幕府山,為“鎮山”,可以抵擋來自北面的冷風,東、西兩面有鐘山和清涼山,為“砂山”即護衛城市的 “青龍”與“白虎”,南面有水流,即秦淮河水系,南面還有聚寶山連石子崗,為朝案,整個地形完全符合“山環水抱”之勢,故風水形勢極佳。
南京城墻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主要由四部分組成:其一,設立南京城墻相關機構,開展基礎工作;其二,對城墻本體及周邊環境進行大規模維修及整治。經過20多年維修,目前已接近尾聲;其三,對南京城墻建造及沿革、現狀進行深入調查和研究;其四,在各級政府部門重視和支持下,不斷根據申遺的各項條件與部署開展工作。
2006年 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2012年 兩次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2014年 成立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同年7月9日,在南京召開“中國明清城墻聯合申遺工作推進會”。 2018年 1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向國家文物局提交了《關于請求將南京城墻(中國明清城墻)列入國家2020年正式申遺項目的請示》。 2018年 6月,作為明清城墻聯合申遺的牽頭城市,南京開始在中華門邊建設新的南京城墻博物館。 2020年 ICOFORT(國際古跡遺址保護協會城防與軍事遺產委員會)正式批準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南京城墻博物館)成為機構會員,成為中國首個加入ICOFORT的文博單位。 2020年·第四屆 亞太地區 MBA 助力南京城墻申遺公益行 2021年4月17日上午,將有近千名亞太地區知名高校的商學院MBA師生以及各界受邀嘉賓,共步南京明城墻,弘揚公益精神,踐行社會責任,為南京城墻申遺工作助力聲威。
4月17日 8:00-11:00
神策門——太陽宮
回味城墻歷史,聚焦公眾參與
激蕩MBA思維,探求實踐真知
|策劃 編輯:18B 侍聞、中心秋
|部分材料來源:南京城墻網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MBA教育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MBA教育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本網不保證向用戶提供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該外部鏈接指向的不由本網實際控制的任何網頁上的內容,本網對其合法性亦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您的每一個有效信息都至關重要
服務熱線: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