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場上,他是益友
講臺上,他是良師
生活中,他是指引前路的人生導師
師門勃勃生機,人才輩出
有人曾問背后的秘訣
他用一則比喻作答
“如果你希望有一個美麗的花園
“最簡單的辦法是
你應該經常跟它在一起?!?/span>
他是我們今天的主角
管理學院于曉宇教授
亦是良師,亦是益友
十二月中旬的上海寒風冷冽。紅色橡膠跑道、白色起跑線前,一聲令下,二十余位碩博士研究生卯足了力,如離弦的箭般往前沖去。一襲黑白運動服在其中格外顯眼。
▲于教授與學生賽跑(左一)
這是上海大學管理學院教授于曉宇舉辦的師門運動會。學生們起初都以為于教授是來當裁判的,沒想到他親自上陣。
五人四足、接力跑、疊紙杯游戲……于教授的博士后、博士生、碩士生幾乎都參與了運動會。學生劉德虎與于教授一起做五人四足,運動員出身的他跑得很快,教授也沒有露怯,而是“保持著非常優雅的姿勢,與我們一起享受運動的樂趣”。
這不是于教授第一次舉辦師門運動會。此前還有“環泮池”自行車比賽,教授與學生們一起在校內騎自行車。他的研究生提到,導師經常和他們打乒乓球、羽毛球,一起吃飯聊天更是常事。
▲于教授師門運動會合照(后排左五)
于曉宇教授說,降溫后有幾個同學感冒了,他想借此機會提醒學生,身心健康是自己要負責的“要事”,要認真對待。其次,走向田徑場,對長期悶在實驗室的學生而言,也能幫助他們轉換思路,提高工作效率?!斑@段時間學生們學業和工作壓力比較大”,通過運動會,消解團隊成員的壓力,大家也可以“一跑泯恩仇”。
學生劉德虎回憶剛拜入于曉宇教授門下時的感受:“于老師帶給我們一種歸屬感?!边@歸屬感既來自平時的組會,也來自團建、談心、運動會,更來自于教授對每個學生的關心。學生評價于教授“特別體貼”,會關注每個學生的心理狀態。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2020年6月3日,是于曉宇教授任教十周年紀念日,談起這件事,他非常開心。2010年6月3日,獲得上海交通大學博士學位的于老師開始任教于上海大學管理學院,比他帶的第一屆研究生,都還大不了幾歲。
作為任課老師,他總是提前到達教室,與先來的學生交流。同學們說,于曉宇教授授課風趣幽默,擅長結合各類案例,對概念的講解深入淺出,充滿了理論與實踐意義的有趣對話,讓許多同學對科研產生了濃厚興趣。
于教授將學生們引進學術的殿堂,也期許地目送他們走向更遠處。每學期結課后,于教授都會與課堂上的同學們合影,學生們把教室坐得滿滿當當,個個笑容滿面。
十年桃李,不可謂不豐厚,但于教授說:“這10年下來,我最大的希望,就是一切清零,從零開始。”萬事清零,是于教授對自己的提醒,“十年,意味著我進入到職業生涯或者指導學生這件事情的一個新階段。”
“有了大數據等科技手段以后,很多學科的邊界和前提假設幾乎都被顛覆了,交叉融合是一個大趨勢,交叉耦合才能有新思路,交叉整合可以解決大問題?!痹谟跁杂罱淌诘霓k公室里,擺放著一副腦功能及解剖學定位圖。神經創新創業學,這是他和他的團隊正在研究的一個課題?!翱缃纭鄙窠浛茖W,對管理學出身的于教授而言,無疑是個新的挑戰:“我渴望學一些新東西,探索一些新的領域?!?/span>
于教授也希望學生們能在不同階段用不同的標準要求自己,力爭每個階段都能有所突破?!叭f事清零”,高效學習,是他對學生們的寄語,也是他在身體力行中對學生的無形教誨。
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教師個人的范例,對于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如今,于教授的學生們也跟隨著他,主動突破專業的藩籬,學習其他學科知識,不斷開拓新領域,力爭成為優秀的復合型人才。
“向高手看齊,有高手做派”
于教授對“師門”的理解也頗有“管院特色”。他的課題組由各具特點但同樣優秀的同學組成,“讓一群有特點或在某些方面有優勢的人在一起工作,就是對‘優秀’的最大褒獎。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在某一個方面找到‘先進’看齊?!?br/>
▲于教授與學生參加學術會議
他的團隊中流傳著這么一句話:“向高手看齊,有高手做派。”互相幫助、共同成長,是這個團隊最鮮活的底色。
于教授對學生的要求,就是向身邊的優秀師長同儕看齊,做自己最好的“版本”。這條路絕非一帆風順。他的學生回憶剛加入課題組時,面對種類繁多的資料,看著身邊同學已經投入論文寫作中,時常會被焦慮和壓力籠罩,甚至懷疑自己是否適合走科研這條道路。
▲于教授與學生參觀企業
于教授對學生的焦慮來源進行分析?!霸S多同學的壓力中,和導師的關系、和師兄師姐的關系、和同門的關系等人際壓力可能占60%的比重,來自于任務挑戰、高水平期刊發表周期等的壓力可能只占40%。但這兩類壓力相互糾纏,疊加之后,往往會呈指數級上升。”
對此,于曉宇教授的建議是——“萬事主動、合作共贏”。這不僅是與其他人合作推進項目時的“法寶”,也是面對自己內心的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時,找回從容自信的關鍵。
感恩他人,回報社會
感恩他人,回報社會,是于曉宇教授團隊工作價值觀中的非常重要的一條。做每一件事,必須要有一定的社會價值,并在實現社會價值的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
對于教授而言,繁忙的工作之余,只要有時間,他就會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疫情期間,他曾推出線上公益講座,將自己深耕“創業”領域多年的所思、所想、所得與大眾分享。
“以人為本”,與學生在讀期間的學業與學術成績相比,他更關心學生將來走上社會后,能否繼續秉承團隊的工作價值觀,為家國、為社會謀福祉。于教授認為,“等我所帶的博士與碩士生畢業,能在各自的工作領域里嶄露頭角,如果那時學生們還能保有團隊的工作價值觀,并賦能更多的人,去做更多對國家、社會有價值的事,那才說明此前種種的付出和方法,都是有效的?!?/span>
心中有火,眼里有光
于曉宇教授希望學生們
“走遍世間的每一條路
只求放手一搏,體驗人生”
而他自己,也會永遠在路上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MBA教育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MBA教育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本網不保證向用戶提供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該外部鏈接指向的不由本網實際控制的任何網頁上的內容,本網對其合法性亦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您的每一個有效信息都至關重要
服務熱線: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