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科創,無未來!2021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新年論壇在線舉行,盧向華教授在重點梳理2020年互聯網行業熱點事件的基礎上,為大家深入剖析了互聯網企業從科技英雄到跌落神壇背后的原因,并對互聯網行業的未來發展提出了精彩的意見與建議。
魔幻2020:互聯網行業上演冰火兩重天
2020年,是魔幻的一年,對于互聯網行業來說,更是堪稱冰火兩重天。
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新冠疫情全面爆發。對此,國內互聯網企業的反應非常迅速,阿里支付寶團隊7天時間就開發出健康碼項目,并快速推廣全國;百度的AI多人體溫快速檢測,從研發到上線也只花了一周多的時間;騰訊更是十幾次火速更新迭代騰訊會議,快速滿足市場遠程會議的接入需求;其他互聯網企業也不甘其后,迅速擴張在線生鮮、在線醫療等相關業務,很好地解決了疫情之下的民生民計問題。
于是,基于互聯網企業在疫情期間表現出來的強大技術能力與經濟帶動能力,此后各地政府紛紛寄希望于借助數字化、智能化等手段來加速復工復產,促進經濟回暖,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例如,上海市政府就于4月13日發布了《促進在線新經濟發展行動方案》,并啟動了聲勢浩大的“五五購物節”。北京市政府也迅速跟進,于6月9日發布了《關于加快培育壯大新業態新模式的若干意見》。多重組合拳強力助推之下,Bilibili、小紅書、叮咚買菜、盒馬等一大批互聯網企業紛紛迎來了新一輪快速增長紅利期。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疫情壓力的逐漸放緩,互聯網企業頭頂光環的美好日子很快也便到頭了。9月,一篇《外賣騎手,困在系統里》的深度報道瞬間引爆社會情緒,把美團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10月,螞蟻金服陷入重重困境;11月,《反壟斷法》正式出臺,并于次月對若干企業做出了一系列裁定;12月,人民日報公開評論,互聯網巨頭應在科技創新上有更多擔當、更多追求、更多作為,而不是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
當12月24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宣布正式入駐阿里巴巴調查反壟斷行為的時候,全市場一片嘩然。這下大家都意識到,互聯網企業在接下來的日子里,確實需要做出一些改變了。
神壇背后:科技力量與人類認知之間的矛盾沖突
那么,為什么在短短一年時間內,互聯網企業就快速從科技抗疫英雄跌落神壇,成為了被監管的重要對象呢?其實從本質上來說,這是一場科技效率飛速提升與人類認知改變相對緩慢之間的矛盾沖突。
中國互聯網企業在近20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傲人成績,這也讓每一位互聯網從業者都對“科技改變世界”深信不疑,并愿意為此持續付出不懈努力;但與此同時,大部分人對于新興事物的接受能力卻相對偏弱。也就是說,現在的互聯網技術往往呈現出指數級增長,而我們人類的認知卻是線性的緩慢上升,兩者之間的差距正在越拉越大。
當拋開互聯網企業的層層精美包裝,深究互聯網技術本身,其核心關鍵其實就在于兩種能力:網絡倍增效應與信息疊加效應。所謂網絡倍增效應,即是指網絡連接的節點越多,平臺的價值就越大;而信息疊加效應,則是指信息產品復制與傳播的邊際成本越低,信息積累疊加后所帶來的價值就越大。當這兩種能力互相交織在一起,互聯網企業在產業里面的影響力便也越來越強,進而導致互聯網行業經常出現贏者通吃的現象。
在今年上半年的科技抗疫之中,這兩種能力讓互聯網企業表現出了巨大的能動性。它們充分利用已有的數據積累,快速上線各類疫情防控工具和特殊時期的生產生活服務;還積極發揮了數據技術以及算力優勢,在紅外測溫、病毒基因分析、藥物研發、疫情監控等緊迫需求上為我國的抗疫行動持續保駕護航。
在帶動經濟復蘇和創造經濟增長點方面,互聯網企業的巨大技術能力也是毋庸置疑。它們不僅可以作為獨立的產業存在,通過網絡效應挖掘新消費場景、刺激內需,來提升國內市場的活力;還可以滲透到傳統產業,通過高效的數字化能力,幫助原有產業更有效地實現上下游協同創新,以便盤活傳統產業,拉動經濟增長。
但是,互聯網企業們在孜孜不倦地利用技術提升傳統產業效率的背后,卻多半沒有對社會的接受能力與配套能力做出有效評估。現在的互聯網企業似乎過于強調增長以迎合資本需求,過于強調快速搶占市場、攻城略地,卻忽略和淡化了社會對于創新模式的接受能力和適應速度。
比如醫療環境智能化的應用,其實早在兩三年前就可以切實改變醫療效果,然而到目前為止,醫院、病人甚至是醫生們都對這些應用興致缺缺,真正實現大規模推廣仍需三到五年的時間,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互聯網技術改變行業與行業接受互聯網技術之間發生矛盾沖突的案例。
而這種矛盾沖突,尤其在2020年疫情發生以來迅速全面激化,面對互聯網強大的技術侵占性,我們的社會已經表現出了諸多不適應癥:
員工跟不上:互聯網企業的競爭往往非此即彼,奉行效率至上,員工壓力持續增加,特別是執行層面的員工。
在位競爭對手跟不上:面對互聯網企業的極速擴張,在位競爭對手往往來不及調整,進而導致不戰而敗,被迫退出市場。
治理與監管跟不上:中國的互聯網創新已經走在世界前列,相應的風險監管和治理政策并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供借鑒。
隨著年底互聯網領域監管措施的密集出臺,我們不得不去深入思考,未來的互聯網從業者們到底該如何改變,才能積極擁抱監管常態化之后的互聯網行業發展的新方向?
擁抱變化:追求效率至上,更需兼顧數字智慧
對于互聯網行業,首先大家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新事物總是在創新與風險的博弈之中曲折成長。作為互聯網行業的從業者,我們務必明白科技對于產業的賦能意義重大,互聯網作為一種更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在未來一定會成為國民經濟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是數字化中國的大勢所趨。
歷史已經告訴我們,技術效率的提升應當與社會發展相適應。早在工業革命時期,南非、南美等后發國家在農業革命還沒有完成的情況下便直接效仿英國發展工業化,結果反而導致了很長一段時間內農業生產力嚴重不足、糧食短缺等問題,引起了普遍的社會矛盾。所以,我們現在也不能脫離社會接受能力而一味地去追求科技效率。
因此,在未來,互聯網行業應當要學會:
適度調低對增長的過分期望,降低科技變遷的速度,理性看待市場監管。任何新技術帶來新能力的同時也必然會創造問題,我們需要引入更好的監管與市場機制來解決問題,減少無效競爭,這是技術創新與社會共生共榮過程中的正常糾錯行為,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
除了追求在數字時代的效率至上,更需學會培養并兼顧數字智慧。科技除了要能上天,也要學會下地,做對社會有價值的事情。任何互聯網企業成立之初的初衷都是希望利用科技力量來造福全人類,為社會創造價值和財富,然而當我們走得太快太急,就容易忘記最初的方向。殊不知,數字智慧更需要有意識地去兼顧和培養。
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浪潮之中,我們需要好好反思這種侵略式的打法對于整個社會發展以及商業公平所帶來的影響,適度降低對短期效率提升的過度關注,而去嘗試追求長期的人心所向。衷心希望我們中國的互聯網行業能夠寫就更偉大、更動人的故事。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MBA教育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MBA教育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本網不保證向用戶提供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該外部鏈接指向的不由本網實際控制的任何網頁上的內容,本網對其合法性亦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您的每一個有效信息都至關重要
服務熱線: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