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嘉賓
徐國琦 教授
安徽樅陽人,香港大學嘉理集團國際史講席教授,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著有《奧林匹克之夢:體育視野下的中國與世界,1895-2050》(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21);《亞洲與大戰:一個共有的歷史》(牛津大學出版社,2017),《中國人與美國人:一個共有的歷史》(哈佛大學出版社,2014),《奧林匹克之夢:中國與體育,1895-2008》(哈佛大學出版社,2008),《 西線戰場陌生客:中國人與一戰》(哈佛大學出版社,2011),《中國與大戰》(劍橋大學出版社,2005), 《難問西東集》(商務印書館,2019),《邊緣人偶記》(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等中英文著作。
吳 晨 先生
吳晨先生擔任《經濟學人·商論》執行總編輯,2015年率領團隊創建了《經濟學人》170年歷史上的第一份中文數字刊物。
吳先生的涉獵范圍廣泛,涵蓋宏觀經濟發展,全球發展大趨勢,企業管理創新最佳實踐等。最近兩年吳先生專注于研究“十字路口”問題,即商業、科技與社會交叉的“跨界”議題,比如人工智能應用給商業流程帶來的改變、生物學和生態圈研究對經濟學研究的啟發、或者管理科技應用帶來的治理改善等等。他是《經濟觀察報》的專欄作家,也曾經在騰訊旗下頗負盛名的【大家】長期更新專欄,研究和思考突出前瞻性。
傅瀟霄 女士
曼徹斯特大學中國中心主任;上海市歐美同學會常務理事曼大校友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曼享匯創始人;上海英國商會教育委員會副主席,支持和推進中英文化教育領域的交流與合作。著有《海外中國企業聲譽報告》(浙江大學出版社);曾獲騰訊新聞“中國商科教育杰出貢獻人物”獎。
“在為自由而戰的革命中誕生的美利堅,是一個年輕的國家……但我們的憲法卻是全世界延續使用的最老的成文憲法。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然而作為現代國家,中國卻很年輕。我們可以互相學習。”——美國前總統卡特
在《中國人與美國人》中,徐國琦教授幫助我們梳理了從晚清到民國許多不為人知的中美交往歷史:美國人蒲安臣是第一個清朝派出的官方使節;大多出自窮苦家庭的留美幼童有極高的成材率,成為中國現代化的推動者;美國人對于所謂中國市場的迷戀,在時間上甚至長于自己的建國史。更重要的是,徐教授在這本書中提出用“共有的歷史”這一重要視角來觀察跨文化溝通。
共有的歷史涵蓋諸多方面。首先它超越國家層面,挖掘民間的、商業的、文化的紐帶,而這樣的紐帶在日益網絡化的地球村變得更為重要;其次它強調交集,從歷史中梳理常常被人忽略卻重要的交集,在邊緣中找尋意義。這也是徐教授在另兩本書——書友自傳《邊緣人偶記》和博士論文改定的《中國與大戰》——中同樣涉及到的。第三,共有的歷史也有助于我們在競爭中找到更多可以對話和可以互通的共性。競爭不可怕,大國博弈也很難避免,但共有的歷史至少會提供一種重要的緩沖。
徐教授自謙說自己游走在中美兩個文明的邊緣。其實,換一種視角來思考,邊緣人也是跨界者和連接的媒介,總是能夠在網絡與網絡的接縫處有新的發現。
在這次對話中,我們希望涵蓋以下一些問題:
1. 如何用共享歷史的視角去理解當下的中美關系?
2. 如何分析關于國家發展歷史敘事的變遷?
3. 以史為鑒是一種學習態度。在劇變地時代,我們如何能做到保持開放、拒絕雙標、持續學習?
4. 一百年前的“九零后”是天真的一代。對照來看,新一代的九零后是不是跟前人有不少相似之處?
支持機構
曼徹斯特大學中國中心
021-60701318
mba@uom.ac.cn
www.uom.ac.cn
活動詳情
活動日期:2021年11月11日(周四)
活動時間:14:30-16:30
活動語言:中文
活動日程:
14:30-15:00 注冊簽到(線下觀眾)
15:00-15:05 曼大中國中心主任傅瀟霄女士歡迎致辭
15:05-16:00 嘉賓對話:吳晨、徐國琦
16:00-16:30 現場交流
16:30 活動結束
活動地點:
曼大中國中心
上海市長寧區仙霞路99號2901室
報名方式(任選一種):
現場參與:http://crm.uom.ac.cn/cmd=pageFormSubmit&opCliId=5e988p4jkeupxzi9&formId=1jv2ahe6nf4h869nxxioelzkxyvcek3g&scrmRand=1712695328點擊鏈接報名,欲報從速,謝絕空降。
直播參與:
請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直播”頁面填寫信息,預約直播活動。(填寫完報名信息后,可以點擊“關注”進行提醒)
您的每一個有效信息都至關重要
服務熱線:010-8286 3124
已發送報名成功短信至您的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