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企業之間也面臨生存與發展的挑戰,如何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戰勝競爭對手,是現代企業發展必須時刻思考的問題。而修煉內功,完善企業戰略管理意識和行為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
▲ 重慶理工大學教師、IPTA授證培訓師、MTP管理培訓師、AACTP國際注冊培訓師、AACTP國際注冊培訓管理師
重慶理工大學MBA教育中心聯合中國MBA教育網,特別打造《智匯》欄目,分析行業熱點和企業痛點,提供專家思考和觀點,為MBA群體及企業從業群體提供問題解決思路和決策參考理論。本期特邀重慶理工大學教師、IPTA授證培訓師、MTP管理培訓師、AACTP國際注冊培訓師、AACTP國際注冊培訓管理師崔驊,淺談企業管理中戰略管理的價值認識與理解。
1
把握發展方向 以戰略驅動企業健康發展
中國MBA教育網記者:
當前市場環境復雜多變,經濟全球化使得現代企業必須綜合把控宏觀環境,綜合協調市場營銷、產品研發、品牌塑造等各個系統的工作,揚長避短,不斷創新。企業的戰略管理在此過程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崔驊老師:
實際上,在企業管理中,戰略管理的重要性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戰略管理的本質是什么?什么是戰略思維?在戰略決策、實施和評估等各環節,我們應該遵循什么樣的基本邏輯?這些問題對很多企業管理者或者是經理人而言依然較為陌生。
一方面,很多企業在談論戰略,在實施戰略管理,但是很少有企業能夠正確地運用戰略思維,或者戰略管理工具,乃至于戰略管理方法,來系統地處理企業發展中的戰略問題。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不理解戰略的本質和邏輯,生搬硬套戰略的管理理論,或機械地模仿其他企業的做法,是沒有辦法處理戰略與企業本身的經營哲學,外部的宏觀環境、行業環境以及內部資源關系的。這樣即使具備戰略意識,也往往會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迷失方向。
另一方面,從企業本身的宗旨來看,戰略管理并非是企業存續的目的,而僅僅是一種手段。有些企業往往為了戰略而進行戰略管理,所以如何正確進行戰略管理是每一個企業都必須要清楚的問題。很多企業把企業的規模、銷售的增長、市場的份額、技術的領先乃至品牌的塑造作為追求的目標。其實不然,戰略最根本的目的即是企業存在最根本的宗旨——盈利或是賺錢?,F代新古典經濟學的企業理論就認為:“企業價值的最大化是企業的終極追求?!?/span>
同樣,戰略的目的在于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而價值最終要體現在盈利上,包括短期盈利和長期盈利。因此,戰略必須為企業帶來盈利,否則就沒有存在的基本價值和意義。企業所有的經營活動,也必須以此為中心。戰略的制定和實施必須要增進企業價值,這是判斷戰略和偽戰略的一個最根本的目標。
我們在強化戰略意識的同時,也要警惕不要落入唯戰略主義的陷阱。在競爭中切忌被所謂的戰略意識蒙蔽了原本的目的,亦或是被紛繁復雜的策略性問題所迷惑。
除此之外,最近兩年來,這個時代由于經濟形勢的發展,的確讓我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變化,整個時代仿佛來到了一個轉折點。在又一次商業時代的晨昏交替之間,很多企業也彌漫著焦慮和悲觀。其實,悲觀僅僅是對現實性的一個判斷,并非是一種情緒。任何理性的悲觀,都可以看到建設性的樂觀,對企業乃至個人而言,它其實比盲目樂觀更有意義,更符合商業的本質,也接近這個世界的底色。
因此,留給企業管理者的任務是:如何在日益多變的動態環境下面保證企業的發展的方向?如何去協調生存與效率的關系?如何去強調企業的適應性和穩定性?要讓企業在長期發展和復雜的環境下不迷失方向,正是戰略管理所需要思考和探索的。
縱觀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歷史、科學、文化、藝術、生活方式等都在不斷的演變,其中唯一不變的是人性。市場需求、合作競爭,包括奮斗和懈怠都是人性的體現,對人性的把握有多深,企業家的成就就有多大。實際上,戰略管理的初衷就是基于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憂患意識。
中國MBA教育網記者:
未來要保證企業的發展方向,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戰略管理的發展方向上有何不同?
崔驊老師:
任何一個企業都需要戰略,就所有制形式來講,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戰略管理的發展方向上是沒有差別的。因為戰略最重要的是把握方向和決策,正如邁克爾波特所言:“戰略的本質是抉擇、權衡和各司其位?!蔽覀円郧俺Uf中小企業沒有戰略,其實不然,生存就是最重要的戰略。在早期的戰略管理時,我們特別強調把戰略劃分為三個層次:公司層面的戰略,事業部層面上的戰略和責任人戰略。每一個戰略層面,給予企業的影響是不同的。公司層面的戰略化,更多關乎企業的整體發展方向,而事業部層面的戰略,則更多考慮如何有效競爭。
2
撥開思想迷霧 落實企業戰略管理方向
中國MBA教育網記者:
為什么企業的戰略不好搞?很多企業往往戰略規劃的很漂亮,但是滾動執行難落地,針對這種現象,如何構建可落地的戰略管理體系?
崔驊老師:
沒有執行力就沒有競爭力。從戰略本身和程序性的戰略管理體系來看,戰略的分析、選擇與執行形成了一個閉環。
長期以來,在企業經營管理中,很多企業都認為戰略是高高在上或是玄機重重的。其實戰略要解決的問題很簡單,我們做什么,不做什么?有所不為,有所為亦或是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是需要進行基本考慮的。
戰略有“三個三”分別是:三個假設、三個問題、三個出路。我們要怎樣去建立和保持競爭優勢?在現實中我們常??吹竭@種情況:
第一,戰略沒有落實到具體的業務經營、運營之中,戰略方向不清。有些企業將戰略目標制定的遙不可及,或是四面出擊。歸根結底是因為,很多企業存在既然別人能夠賺錢,為什么我不能賺錢的觀點。導致企業在有限的資源分散配置中,沒有集中在應有的戰略方向,也就是所謂的目標聚焦。
第二,沒有進行深入細致的戰略思考。主要體現在企業經營的各個層面上的戰略目標缺乏清晰一致的因果關系,從而導致戰略方向和目標與經營活動、資源配置相互脫節。
第三,有時候,戰略往往是一個領導者的戰略。它沒有在員工的心目中真正的扎根。領導者的戰略規劃如果大而化之或僅僅是辭藻華麗,缺乏量化的衡量指標和具體行動,那么,每個部門乃至于每一個員工對如何去落實戰略規劃,是一片茫然的。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提出了三種應對方案:
首先,在戰略管理中常講到平衡計分卡。通過目標的分解,讓目標去引導員工。如果試圖建立一個有效、可落地的戰略管理體系,就要明確戰略是一種因果關系的假設。對企業而言,要厘清和動態驗證戰略的因果關系,就要把握住總體性目標與每一個競爭目標乃至于職能目標之間的相互關系;
其次,應該把戰略落實到企業具體的業務運營之中。
最后,要把戰略與員工的工作績效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實際上,正確的實施戰略比戰略決策要困難得多。如果好的戰略,沒有得到充分地執行,就不能稱其為好的戰略,即,沒有執行力就沒有競爭力。戰略決策往往是一種小范圍的管理波動,而戰略實施和落地則涉及到企業的每一個員工。同時,戰略的實施也需要企業在內部的價值鏈進行有效的整合,并與外部的價值鏈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戰略有效落地。
3
澆灌桃李芬芳 寄語重理MBA學子
中國MBA教育網記者:
您對重慶理工大學MBA教育中心的學員有何期許?
崔驊老師:
我從重慶理工大學第一屆開辦MBA課程就開始上課,今年已經是第12個年頭了。早期的學員和今天更年輕的學員相比,年齡結構、學歷經驗上的差別變化很大,但我認為他們參加MBA課程學習的初衷始終如一,就是希望通過重新走進課堂來實現自我提升。希望通過課程學習,改善自我的理論結構,提高認知水平,在未來的不確定當中能夠更加充滿信心。
未來,我希望學員能夠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專注。重慶理工大學MBA采取在職學習的學習方式。有些學員已經成家立業,同時,工作中也有很多瑣碎的事情。能夠再重新走進學校,想在MBA學習中有收獲,就要投入和專注,只有投入才有真正的收獲。
第二,分享。從MBA人才培訓的基本方向來看,我們不完全是理論型的。工商管理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涵蓋方方面面。因此,除了一些基礎性的管理理論和管理工具之外,我更多的希望能夠培養學員的思維和態度,或提升作為一個管理者的人際溝通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同學與同學之間的交流分享,或同學與老師之間的分享,其實可以讓整個學習過程更精彩。
第三,運用。工商管理碩士的培訓目標歸根結底是實際的應用。要做到學以致用,把學到的理論和技能運用到工作中。理論與實際工作相結合,才能達到學習的目的。
4
加強實踐教學 提升學員人文素養
中國MBA教育網記者:
當前我們面臨著世界疫情的沖擊和百年變局的影響,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對重理MBA人才培養帶來了哪些挑戰和機遇?
崔驊老師:
重慶理工大學MBA教育已經開辦10幾年了。最近幾年,互聯網、數字革命以及智能化的發展,對人才培養帶來更多挑戰。如,課程內容的更新、整個培養體系如何去適應產業變革等等。我們在MBA的人才培養上要更多地考慮緊跟現代產業的發展、競爭形勢的變化、組織的變革、技術的進步,特別是數字時代領導力的培養,這些都是課程體系改善的方向。綜上所述,我們的人才培養需要做到以下四點:
第一,重構目前MBA人才培養體系,要為企業培養在管理技能上有極大提高,在知識結構上更寬泛的綜合型人才,即“一寬一高”。我們學校近兩年也在逐步朝這方面調整并開設了很多新方向。
第二,就我給學生上課的體驗而言,學員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相比專業能力偏弱一些。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在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方面的課程設置相對較少,另一方面,我認為,不管是企業管理者或個體,都要避免成為一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因此,學員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的提升亟需提上日程。
第三,我們要加強實踐教學的培養。不僅要鼓勵MBA學員參與到部分前沿的商業和政策問題的研究上,也要給我們學員提供一個豐富的實踐和浸入企業的機會。比如,我們的移動課堂,可以幫助學員去發現或界定問題,也就是我們整個培養應該以問題為導向來提升學員的綜合能力。
第四,希望未來的重慶理工MBA,在課程的架構和體系上都能更加開放,以此實現基礎性的管理教育與其他學科的交融。從生源來看,學員來自各行各業。在帶領他們參加“互聯網+”大賽的時候,有很多學員來自政府部門,他們在對企業或者是相關產業方面的認知,是有所欠缺的。因此,我們要打造一個開放、包容的知識生態環境。
——中國MBA教育網采編